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神木生長機制 風洞實驗揭密

中國時報 2008.05.13  黃馨儀╱專題報導

     在日常生活中,若要由下往上運送水分,要透過幫浦運作產生壓力來幫忙,但植物卻不需要任何人工機械,即可順利迅速地將水分與養分由根部往樹梢的樹葉輸送。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朱佳仁表示,靠的就是流體的表面張力與蒸散所形成的負壓力,再加上木質部內「穠纖合度」的維管束的配合下,讓每株植物得以順利生長,展現強韌生命力。

     神木樹圍動輒20公尺以上、高度更高,它們是如何輸送水分與養分,才能維持全樹所需?

     朱佳仁以風洞實驗模擬自然環境控制風速、日照量與土壤含水量,並利用「樹液探針」(Sap flow sensor)量測樹幹中的樹液流速與蒸散速率,發掘植物對外在環境的反應。

     表面張力與負壓力 送水上樹頂

     他說,樹木蒸散的水量極大,以一棵20公尺的樹木來說,隨著樹種與環境的差異,每日的蒸散水量就高達10到200公斤,即使是同1棵樹在1天之內,蒸散水量的也會因為日夜的變化而有極大的差異。

     而大量的水分與養分在輸送時,在沒有幫浦運作下,竟可違反重力原則,由下往上源源不絕從根部直達頂端,甚至可超過100公尺高度。朱佳仁說,植物根部透過滲透壓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再藉由表面張力與氣孔產生的負壓力,即可把水分經由樹幹向上傳輸至樹葉,再經由葉面的氣孔將水分蒸散,並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以進行光合作用。

     維管束僅0.25mm 降低摩擦力

     除了表面張力與負壓力,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培亮解釋,植物內部的構造也有加分的效果,水分皆透過維管束運送,若樹木有100公尺高,以地面1大氣壓力來算,水分運送到葉面的高度至少就有10大氣壓,再加上石頭縫隙中的壓力,更可能高達80大氣壓,需要相當大的功率才能順利將水分與養分傳送上去。

     經過數10萬年的演化,不論是擁有粗壯樹幹的巨木亦或瘦小的植栽,負責輸送水分的維管束都只有0.25mm。動輒數10公尺的神木以那麼細的「水管」送水,怎麼做到的?陳培亮說,這就是演化的奧秘。神木往上輸送水分,需要非常大的力量對抗地心引力,但也因神木有粗壯的木質部與韌皮部,可容納成千上萬的維管束,在「團結力量大」下,對抗大氣壓力與重力運送水分、養分並非難事。

     風速影響樹液流速 夜間不得閒

     此外,光合作用與蒸散作用是決定植物生長的關鍵機制,蒸散作用越強,樹木中水分與養分的流速越快。

     朱佳仁的研究團隊發現,白天風速為零時,樹液流速約以每小時0.3公分的速度流動;當風速變為每秒2公尺,樹液流速些微上升至每小時1公分。當風速增加為每秒8公尺時,樹液流速上升至每小時3公分,之後風速的增加並不會增加樹液流速太多。

     朱佳仁也發現,在沒有光線的狀況下,只要有風,樹液流速也會隨風速而增加,讓樹木在夜間亦不得「休息」。

中國時報 2008.05.13 
自毒與毒他作用 造就參天神木
黃馨儀╱專題報導

     四月中旬,有登山客在南部山區發現1棵直徑約7.1公尺的超大台灣紅檜,樹圍約22公尺,樹齡估計至少上千年,令山友驚豔不已。根據林務局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最老的紅檜是2700歲,胸圍16公尺,樹高達36公尺,生長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中。

     至於最「壯碩」的神木出現在大雪山230林道中,樹高55公尺,胸圍足足有20.8公尺,皆為紀錄中的台灣紅檜之最。

     台灣長壽樹種 紅檜為主

     如果日前在屏東山區發現的神木經林務局證實樹圍達22公尺,那麼將會創15年來神木新紀錄。

     神木如此巨大,它們是如何生成的?需要哪些先天與後天條件?

     林務局保育組表示,神木的形成除了要有優越生育地條件,更須有獨特的家族遺傳因子。目前台灣已發現的神木,幾乎清一色為紅檜,只有少數是樟樹與扁柏等針葉林,雖然這些樹種長得很慢,卻擁有堅實完整的結構與強大適應力,才會在時間的考驗與生物競爭中存活下來,生成高聳參天又長壽的優勢木種。

     釋放毒素 避免養分被搶走

     此外,植物與所有物種一樣,彼此間有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長得快又高的樹種會遮蔽日光,使得較矮小的樹木無法生長而被淘汰,讓自己得以生存。植物還具「自毒」與「毒他」作用,自毒作用是從根部釋放有機酸與植物鹼等毒素,毒死同種的後代,避免養分被搶走。

     毒他作用則是針對「外人」釋放毒素,避免其他植物與自己搶奪生長空間與養分,讓自己更具優勢,例如竹林、鳳凰木和銀合歡等植物旁幾乎都沒有其他植物,就是毒他作用的結果。簡單來說,不論是自毒抑或毒他作用,都是植物用來「占地盤」的機制。

     芬多精抑菌 是秘密武器

     保育組成員說,由於神木幾乎都生長在較高海拔的山區,和其他針葉樹種相較,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據研究人員實地觀察也發現,檜木、扁柏等神木下方幾乎沒有其他植物生存,頂多以劍竹最多,而劍竹本身就是種會釋放劇毒的植物,可能也間接營造了對神木有利的生長環境

     不只如此,神木所釋放出對人體有益的芬多精與精油,其實也是牠們的「秘密武器」之一。當芬多精與精油釋放到空氣中時,不但可抑制細菌生長,刺鼻的氣味亦可防止生物與昆蟲接近,讓神木的生長避免遭受危害與干擾,也因為這些防衛機制與生存策略,讓神木得以高聳參天。

     蒸散、光合作用 生長關鍵

     除了先天基因優勢與生理條件,後天的生長環境與優越的生育地條件亦相當重要。由於植物不能移動、不能對自然現象做出立即應變,必須藉調節葉面氣孔的開闔,控制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水汽、氧氣的交換,進行蒸散及光合作用,維持最佳生長狀態。而在不受氣候變化的干擾下,變成「頭好壯壯又長壽」的巨木。

     而要成為「神木」,必定要能承受許多物種之間的競爭和外在環境的改變(乾旱、颱風等),才能存活至今。在通過環境的淬練與時間考驗下,如今民眾才有幸目睹它強韌的生命力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奧祕。

神木 因原住民信仰命名

中國時報 2008.05.13 
諮詢對象林務局保育組長方國運;整理黃馨儀 
台灣的神木不少,樹種以紅檜為主。多生長在1500至2500公尺的高海拔山區,尤其是潮濕多霧的氣候最適宜紅檜生長。 
早期台灣的中央山脈地區以及阿里山,皆有大面積檜木林分佈,可惜經人為過度開發後,目前只剩下新竹、苗栗、宜蘭的交界處,也就是達觀山風景區、雪霸國家公園、棲蘭、司馬庫斯、太平山、阿里山等地有較大的生存之處。

     從台南關山到北大武山間的中央山脈,海拔約2000公尺左右,也分布許多處神木群,北橫、巴陵、大雪山森林保育處也隨處可見。屏東林管處轄區的出雲山、北大武、小關山等海拔約1000多公尺山區也常見檜木生長。由於氣溫與條件不同,南部生長地區的海拔通常比北部還高。

     台灣的原住民常將年代久遠的自然現象或產物當作神明膜拜,重要的森林資源、大樹、巨石自然也成為膜拜的對象,有尊敬、崇拜的意思,由於堅信膜拜的對象中有神,因此稱之為「神木」。

     有關界定神木的標準,簡單來說,估計約1000歲以上、胸圍很大、樹高很高,即可稱之為神木,並由林務局統一標準測量。國際上大多用「巨木」(giant tree)稱呼,兩者只是習慣、用法不同,意義是相同的。

     「老樹」是根據78年省農林廳訂定的標準命名,生長在平地、胸徑1.5公尺(胸圍4.7公尺)以上、樹齡百年以上,且是特殊或具區域代表性的樹種,即可稱為老樹。專家呼籲,不論是老樹或神木,民眾都要好好愛護,讓珍貴的自然資源得以繼續維持。

菟絲子入侵》若再蔓延…大浩劫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傅春旭博士聽到台北市有榕樹遭日本菟絲子大量寄生「相當震驚」,他表示,之前只在台中霧峰、彰化等地發現菟絲子,沒想到北市也淪陷了。

靜宜大學生態所教授陳玉峰曾撰文警告,外來的日本菟絲子正危害台灣本土樹種山黃麻、構樹等次生植物,一旦散布開來,將形成前所未有的本土生態浩劫。

傅春旭呼籲,「菟絲子危害比想像中大,相關單位不可輕忽」。他建議,民眾若發現周遭樹木遭日本菟絲子寄生,可通報農委會或當地主管機關。

傅春旭說,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已成功研發出一種分離自菟絲子的炭疽病菌,可有效防除菟絲子,不會傷害到菟絲子所附著的植物,但未大量生產。

根據農委會南投林區管理處資料顯示,最早發現日本菟絲子入侵台灣,是在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地點是台中縣省諮議會園區的私有地、通往玉蘭谷道路溪側林木、太平市江橋河、中投公路兩旁路樹等四處。樹木皆遭菟絲子攀附於樹冠層,纏繞枝葉,林木皆有枯萎情形。

陳玉峰撰寫的相關文章中指出,連危害台灣多年、生命力強韌的小花蔓澤蘭、荔枝果樹等,也遭日本菟絲子寄生、吞噬,務必立即撲殺,否則危害甚巨。

可能是有農民宣稱經常採日本菟絲子試吃,咀嚼感帶苦味,曬乾後煎湯可治療尿酸過多等症狀,才讓這種惡性植物因此蔓延開來。

北市府公園處南港所主任蔡福貴說,一棵樹被日本菟絲子寄生後多久才會死亡,要看菟絲子的數量而定;如果被大量菟絲子盤據寄生,被寄生的樹很快就會被吸乾枯死,所以要修剪遭寄生的枝葉,「一定要清乾淨」。

【2008/05/12 聯合報】

菟絲子入侵》北市公園處:今處理
台北市政府公園處表示,今天就會派人查看、修剪遭菟絲子寄生的榕樹,並且要在菟絲子開花之前就砍除,否則開花後種子會隨風散播,寄生在其他植物上面,問題會更嚴重。
市府公園處南港公園管理所主任蔡福貴說,菟絲子的繁殖力很強,只要一小段就會繁殖,所以砍除的枝葉及菟絲子根莖都要燒毀,以免再衍生擴散。
蔡福貴表示,以往菟絲子經常寄生在安全島低矮灌木叢中,形成一片黃色根莖覆蓋,寄生在樹木上因為量小不易察覺;過去只在大直、榮星花園等地發現零星個案,這次是首次在市內發現樹木上遭大量寄生情形。
公園處花卉中心主任李沐磬則說,日本菟絲子寄生能力很強,幾乎所有植物它都可以吸附,散布方式以人為、動物及種子飛揚都有可能。
【2008/05/12 聯合報】

 

日本菟絲子入侵北市 纏死樹木
政大附近河濱公園,大批路樹遭俗稱無根草的菟絲子寄生,已有部分路樹因此枯死。
記者溫禾╱攝影


有「植物超級殺手」之稱的寄生性植物—日本菟絲子,大舉入侵台北市。文山區道南河濱公園有十多棵榕樹遭寄生,整個樹冠爬滿菟絲子黃色根莖,像極了黃色蜘蛛網,相當恐怖,且已有數棵榕樹因此瀕臨枯死。

菟絲子是原生於澳洲、亞洲東南部,熱帶至溫帶地區的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它的花朵細小,密生在莖上,細長的黃色莖以左旋纏繞方式吸附寄生,被寄生的植物往往被抽乾養分後,就難逃一死。

道南河濱公園位在政治大學後門景美溪右岸,在河堤及高灘地約種榕樹四、五十棵;一名溫姓市民日前到道南河濱公園散步時,發現河堤邊不少樹木都被俗稱無根草的菟絲子覆蓋,而且集中在道南橋和恆光橋間的河堤邊。由於這菟絲子長得非常茂盛,她相信不久被寄生的樹木都會死掉,她不知台北市政府公園管理處為何都未處理。

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講師江德賢昨天到道南河濱公園拍照,了解樹木被寄生的狀況。他看到數棵被日本菟絲子包覆的榕樹後,驚訝的直說「太恐怖了,寄生情形相當嚴重」。他在現場採集日本菟絲子的根莖,並與平地菟絲子做比較,希望找出散布原因。

他說,上周四一名文山社區大學的學生向他反映,景美溪沿岸樹木遭菟絲子寄生,他看了之後發現「比想像中嚴重」。他說,前幾年菟絲子在中南部侵襲農作物,曾造成巨大損失。

江德賢指出,之前他曾在北縣深坑、基隆七堵發現過菟絲子,但這是第一次發現日本菟絲子寄生在都市邊緣,而且都寄生在「正榕」、「島榕」上。

菟絲子在中醫認為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明目、止瀉、止渴、安胎的功效,因而有人引進栽種。江德賢研判,以往菟絲子都是寄生在地面的低矮灌木,民眾見了容易摘採食用,可抑制它的散布,如今寄生在樹上,民眾不易採集,才出現這種異常情形。

台大園藝系教授張育森認為,日本菟絲子可能是經由種苗引進到台灣,一般說到菟絲子,都是著重在於它藥用的經濟價值;「但就像福壽螺,原本被引進當做食用,但因為味道不佳,民眾棄置,造成生態危害」,菟絲子有可能也是一例。

【2008/05/12 聯合報】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山羊啃光綠地 釣魚島崖壁崩塌

中國時報 2008.05.01  黃菁菁╱東京四月卅日

     琉球新報報導指出,釣魚台群島的釣魚島上發現野生山羊正大量繁殖增加中,富山大學副教授橫?泰志用衛星圖調查指出,山羊吃遍島上的植物,使得島上的崖壁崩坍嚴重,看不到綠地的裸地持續增加,長此下去將嚴重影響島上生態,應儘早驅除山羊才行。

     富山大學理學部生物環境科學系的橫?副教授指出,釣魚島因野生山羊繁殖過多,使得地表的植物幾乎快被摧殘殆盡,這也是島上懸崖崩坍的主要原因。沒有綠地加上河川枯竭,使得島上濱臨滅絕的「諸喜田澤蟹」等原生種生物的生存空間也被剝奪,應該要早日驅除山羊才行。

     從衛星圖顯示,二○○○年釣魚島上約有13%的光禿禿、沒有綠地的裸地,○六年六月拍到的衛星圖目前還在分析中,但是已可以確認的是,島上岩壁崩坍嚴重,裸地也日漸增加。

     橫?副教授預定於五月廿三日在沖繩生物學會及日本土壤動物學會的聯合大會中報告釣魚島的現狀。

     釣魚島上原來沒有山羊棲息,島上是一片綠地,但是一九七八年有日本政治團體帶山羊到島上繁殖,以供非常時期,防禦島嶼時食用,之後山羊便在島上野生、繁殖。九一年的調查發現,島上約三百頭山羊,還繼續增加當中。

     日本哺乳類學會曾於○二年十二月向日本環境省提出根絕山羊的請求,石垣市議會也於今年三月廿四日通過「請求捕捉釣魚台群島的野生山羊」之決議案,希望日本政府能重視野生山羊影響釣魚島生態的問題,並到當地進行實況調查並捕捉山羊。

森林砍伐嚴重 西非中非將成新型疾病溫床

2008.04.30  中央社

     英國雜誌「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今天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西非與中非逐漸成為新型傳染疾病的潛在來源地。

     研究指出,這些地區的森林砍伐現象,迫使病原體的自然界宿主動物居住區域愈來愈小,也更有可能接觸到數量急速成長人口

     這項研究檢視,愛滋病、伊波拉出血熱與禽流感等新型致命疾病,過去三十年來如何跨越物種界限,轉移到人類身上。

     研究報告的作者發現,關係接近的靈長類──猴子、黑猩猩、大猩猩與人類之間,有相似的生物規律與免疫反應、也同樣難抵數種相同微生物的侵襲,「宿主轉移」的風險因而最高。

     黑猩猩與人類之間的相似性特別多。遺傳上與人類最相近的黑猩猩,約八百四十萬年前與人類源於同一祖先。

     研究報告顯示,人類與黑猩猩共享病原體的機率,是人類與疣猴的四倍。疣猴在三千四百四十萬年前,就與靈長類分家。

     先前的研究指出,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的病毒,可能是經由感染猿猴免疫缺乏病毒的黑猩猩,傳染給人類。自一九八一年發現首起愛滋病死亡病例迄今,已有兩千五百餘萬人死於愛滋。

     不過,這項新研究表示,關係疏遠不見得就保險。

     某些病原體十分靈活,能夠適應相近物種的全新宿主,尤其是病毒。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首席研究員戴維斯表示:「禽流感、西奈病毒與亨德拉病毒,全是跨越大範圍演化過程、使人類感染疾病的濾過性病毒。」

     鳥類是禽流感與西奈病毒的天然儲槽,而蝙蝠則提供亨德拉病毒。

     共同作者、英國北部雪菲爾大學的佩德森說:「我們認為,未來疾病出現的熱門地點,可能是人類與野生靈長類動物密切接觸之處,例如中非與西非森林中,由於人口快速增加與資源匱乏,人與靈長類動物的接觸不斷增加。」

蟲蟲危機 甲蟲將使加拿大無法達成減碳目標

 2008.04.24  中央社

     英國雜誌自然」今天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已摧毀大片加拿大森林的高山松樹甲蟲蟲害,二零二零年前將會持續造成兩億七千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入大氣層。

     報告指出,這個溫室氣體數量,不但是加拿大在京都議定書協定下,矢言於二零一二年前降低的排放量,並將實質造成加拿大的努力失敗。

     高山松樹甲蟲的學名為「中歐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這種昆蟲在二零零六年底前,已破壞加拿大西部十三萬平方公里的森林。

     這起最近爆發的蟲害,儘管不是十年來第一遭,威力卻比過去任何一起強上十倍。

     這種小型甲蟲生長於北美西部,形狀與尺寸猶如米粒。它們會在黑松與短葉松成樹的樹幹內下蛋。

     一旦樹木遭到這種甲蟲侵入,就註定了它們的死亡命運。

     健康的森林通常是碳氣體槽,也就是說,它們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較排放量高。二氧化碳是頭號溫室氣體。

     然而,樹群死亡之後,它們會釋放出大量原本受到抑制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而能夠吸淨這種氣體的存活植物數量也更少。

     研究指出,先前的北方森林氣候變遷模式,並未將此種病蟲害的影響納入考量。

9550歲雲杉瑞典現蹤 刷新世界老樹紀錄

2008.04.18  中央社

     瑞典科學家已在富魯山區發現全球最老的樹,這棵雲杉的樹齡達九千五百五十年,打破先前北美地區所發現五千年老松樹的紀錄,同時改寫北歐地區氣候史。

     「每日電訊報」報導,瑞典科學家指出,從北部的拉普蘭到中部的達拉納山區,都可以見到雲杉樹的蹤影,優米亞大學教授卡爾曼及同僚,發現約二十棵樹齡至少八千年的雲杉樹。

     但這棵在富魯山發現的雲杉樹,經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實驗室對樹的碳成分分析研究後,確認樹齡高達九千五百五十年,刷新紀錄。

     報導說,在瑞典,雲杉樹一直被視為是較新的樹,科學家認為雲杉樹來自六百英里外的東部地區。

     卡爾曼教授說,不過研究結果卻推翻了這個看法,因為雲杉樹是山區最老的樹之一,研判可能是數千年前當地居民將雲杉樹進口移植到瑞典山區。

     這項研究發現另一個重要意義是,過去科學家認為九千多年前北歐地區處在冰河時期,但雲杉樹的存在顯示當時的氣候頗溫暖,甚至比現在更暖和。

     卡爾曼教授指出,雲杉樹可以協助科學家更進一步了解當時的氣候狀況。

     科學家研判,這批高齡雲杉樹歷經千年仍能屹立不搖,可能是當時的氣候寒冷乾燥,較少發生森林火災及少有人類居住等因素使然。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糧食危機癥結 土壤持續惡化

科學曾透過新式的生物科技和老式的雜交技術產生超級作物種子,幫世人填飽肚子。但如今種子愈來愈好,卻愈來愈多人餓肚子。

科學家說,問題出在好種子撒在什麼樣的土壤上。想解全球糧食危機,關鍵在能不能改善土壤的品質。

全球五分之一耕地的土壤正在惡化。根據華盛頓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資料,土壤品質惡劣,造成全球糧食減產約六分之一。科學家說,這是一場慢性災難。

根據世界農業機構大會2008年3月的報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將近259萬平方公里耕地「一貫大幅惡化」。專家表示,當前全球糧食危機的肇因,一般人認為在市場力量、投機和囤積。其實除了這些經濟因素,還有乾旱與洪水、植物病害問題,更重要的是土壤貧瘠。

一個世代以前,透過作物品種改良,地球糧食產量爆炸,通稱「綠色革命」,不少人認為餵飽世界肚子永遠不成問題。真相是,研發「魔術種子」是小事,大事是哪裡去找沃土?瑞士籍1995年「世界糧食獎」得主赫林說:「頭號要事是土壤要好。最好的種子撒在沙石上也沒用。」

聯合國和世銀資助的「國際農業知識、科學、技術發展評估組織」4月公布一份2500頁的報告,裡面就強調必須改善世界土壤。

基因改良的玉米在非洲每英畝照理可能有4100公斤產量,但實情只有227公斤,因為非洲耕地多年來地力消失殆盡,而人民貧窮買不起肥料。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所」秘書長塞格勒說,人人認為好的作物種子能帶來奇蹟,因此各地政府和慈善機構樂於資助這類計畫,但更根本的土壤改良無人理會,申請不到經費。

土壤改善,效果如何?非洲小國馬拉威三分之一人口靠糧援度日,全國2005年生產120萬噸玉米。三年前新總統撥8%預算幫小農買肥料,每戶兩公斤。2007和2008年,全國生產玉米340萬噸,今天的馬拉威已是糧食出口國。

【2008/05/10 聯合晚報】

日本菟絲子入侵北市 纏死樹木

政大附近河濱公園,大批路樹遭俗稱無根草的菟絲子寄生,已有部分路樹因此枯死。
記者溫禾╱攝影


有「植物超級殺手」之稱的寄生性植物—日本菟絲子,大舉入侵台北市。文山區道南河濱公園有十多棵榕樹遭寄生,整個樹冠爬滿菟絲子黃色根莖,像極了黃色蜘蛛網,相當恐怖,且已有數棵榕樹因此瀕臨枯死。

菟絲子是原生於澳洲、亞洲東南部,熱帶至溫帶地區的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它的花朵細小,密生在莖上,細長的黃色莖以左旋纏繞方式吸附寄生,被寄生的植物往往被抽乾養分後,就難逃一死。

道南河濱公園位在政治大學後門景美溪右岸,在河堤及高灘地約種榕樹四、五十棵;一名溫姓市民日前到道南河濱公園散步時,發現河堤邊不少樹木都被俗稱無根草的菟絲子覆蓋,而且集中在道南橋和恆光橋間的河堤邊。由於這菟絲子長得非常茂盛,她相信不久被寄生的樹木都會死掉,她不知台北市政府公園管理處為何都未處理。

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講師江德賢昨天到道南河濱公園拍照,了解樹木被寄生的狀況。他看到數棵被日本菟絲子包覆的榕樹後,驚訝的直說「太恐怖了,寄生情形相當嚴重」。他在現場採集日本菟絲子的根莖,並與平地菟絲子做比較,希望找出散布原因。

他說,上周四一名文山社區大學的學生向他反映,景美溪沿岸樹木遭菟絲子寄生,他看了之後發現「比想像中嚴重」。他說,前幾年菟絲子在中南部侵襲農作物,曾造成巨大損失。

江德賢指出,之前他曾在北縣深坑、基隆七堵發現過菟絲子,但這是第一次發現日本菟絲子寄生在都市邊緣,而且都寄生在「正榕」、「島榕」上。

菟絲子在中醫認為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明目、止瀉、止渴、安胎的功效,因而有人引進栽種。江德賢研判,以往菟絲子都是寄生在地面的低矮灌木,民眾見了容易摘採食用,可抑制它的散布,如今寄生在樹上,民眾不易採集,才出現這種異常情形。

台大園藝系教授張育森認為,日本菟絲子可能是經由種苗引進到台灣,一般說到菟絲子,都是著重在於它藥用的經濟價值;「但就像福壽螺,原本被引進當做食用,但因為味道不佳,民眾棄置,造成生態危害」,菟絲子有可能也是一例。

【2008/05/12 聯合報】

南部山區未砍伐 有利神木生長

中國時報 2008.04.18  王志宏、汪美芳╱屏東報導

     台灣紅檜多半集中在中北部山區,例如阿里山、太平山、雪霸國家公園等處,都有台灣紅檜或台灣扁柏的紀錄。在南部山區,因日據時代未將此區列為砍伐重點,加上缺乏詳細調查資料,反使該區神木得以在深山裡長得既茂盛又健康

     屏東林管處轄區的出雲山、北大武、小關山等山區,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常見檜木生長,以出雲山區最多。林管處人員指出,巨大紅檜多生長在深山,一般人不易見到。盜採林木的山老鼠過去最愛紅檜,近來改弦更張,以盜採七里香為主。

     林務局潮州工作站主任鄭茗懷表示,南部山區一直有紅檜群,他在八十六年前往南橫向陽遊樂區調查,發現十五、六棵台灣紅檜,樹齡約一、兩千年。這些紅檜或受地形及緯度影響,長得沒有中北部山區紅檜高大。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楊勝任教授指出,南部山區高大的台灣紅檜,他所見約有一、二十棵,紅檜與扁柏都須生長在濃霧間,台灣海拔一千五百到一千八百公尺是雲霧區,此地區相對溼度高,適合紅檜生長。

     分布數量以阿里山最多,有開採經濟價值,日本人將該區列為砍伐重點。南部山區少有人至,也缺乏調查資料,因此高大的紅檜得以保存至今。

     鄭茗懷指出,南部山區紅檜分布在南橫的檜谷、屏東北大武山等地,南橫往台東一條日本古道也有。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均屬人煙罕至區域,紅檜得以維持原貌。

     山難救助協會屏東區搜救召集人葉志成說,台灣有紀錄的紅檜群很多根部都已出現裸露現象,都是人為踐踏導致,久了樹的這面就會乾燥,出現中空現象,影響整體供水效率,提醒民眾看到大樹時,不要趨前環抱。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歐美爆CCD疫情 蜂去巢空損失慘重

蜜蜂與植物的共生關係已經延續一億年,估計三分之一以上的農作物仰賴其授粉。
圖╱國家地理頻道提供
 
在蜂巢內的蜜蜂:蜂群衰竭失調症導致整窩蜜蜂在一星期內就消失殆盡。
圖╱國家地理頻道提供

近年歐美等地養蜂產業爆發「蜂群衰竭失調症」(CCD),嚴重威脅到養蜂產業,往往一星期內整群蜜蜂全部消失,估計美國已經損失三分之一的蜜蜂,被迫要從澳洲購買補充。部分專家警告,如果無法找出CCD的成因與遏止之道,到二○三五年美國可能完全沒有蜜蜂。

蜜蜂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花朵授粉動物,據估計人類有三成五的糧食要靠蜜蜂傳遞花粉才能生產,但是最近卻遭到蜂群衰竭失調症的嚴重傷害。國家地理頻道為CCD對蜜蜂與整體農業可能帶來的威脅,製作「沈默的蜜蜂」紀錄片,將在廿二日世界地球日晚上八時播出。

根據統計,美國已經有卅五個州的養蜂業出現CCD疫情。農民打開蜂箱取蜜時,卻發現短短幾天內整個巢幾乎「蜂」去樓空,蜜蜂飛出蜂巢之後就不再返巢。蜜蜂為何會選擇死在外面?目前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蜜蜂得病後為了避免繼續傳播給同類,選擇飛出去等死;有人認為是蜜蜂得病後記憶力與認路能力大失,飛出蜂巢之後就找不到路回去,直到累死為止。

在美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作物仰賴蜜蜂授粉,包括水果、蔬菜、棉花等,每年產值估計超過一百五十億美元,甚至有俗話形容「沒有蜜蜂就沒有蘋果」。由於CCD肆虐,現在估計美國的蜜蜂已經降到新低,八十年來首次必須從澳洲進口蜜蜂來彌補不足。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中南美洲,也都曾出現蜜蜂大量消失的案例。

CCD的成因至今不確定,目前的假設包括病毒、寄生蟲、有毒化學物,甚至手機電波干擾。部分死亡蜜蜂在解剖後發現身上有各種疤痕組織,腹內也有完整的花粉粒,顯示牠們雖然進食但失去消化的能力。現在學界一般認為最可能的元凶是一種被稱為「以色列急性癱瘓病毒」(IAVP)的病毒,因為在許多發生CCD的蜂群中都有發現。是否就是IAVP導致蜂群暴斃、如何防治、有沒有其他因素?都還沒有定論。

學者表示,雖然稻、麥、玉米不需蜜蜂授粉,但是絕大多數的蔬菜、水果、堅果與飼料作物都需要蜜蜂來協助繁衍。一旦蜜蜂數量大減,傷害的不僅是養蜂業,整體農業都將遭到重大打擊。悲觀的學者甚至預言,依現在的情況下去,美國的蜜蜂可能在二○三五年消失,「到時候我們就只能每天喝粥」。

【2008/04/20 聯合報】

廣東各地嚴厲對付污染企業

2008.04.23  中央社

     據報導,中國廣東省各地最近嚴厲對付當地違法的污染企業,其中汕頭市停止向有關企業供電。

     「廣州日報」今天報導,去年廣東曾調查境內一百個污染項目,包括汕頭金浦街道的造紙企業。但調查至今,這些企業仍然運作。

     報導表示,汕頭市副市長林梃等人昨天在金浦街道召開現場督辦會,對潮陽區金浦街道再生造紙企業環境污染信訪案進行現場督辦。

     林梃表示,要對十家污染企業採取原材料燃料清理、停電、拆除主要設備、工人撤退等措施,三個月內完成關閉。

     林梃還要求對五家責令停產整治的企業要實行嚴格環保治理措施,嚴格監管,驗收合格才予以生產

     另據報導,除了汕頭外,廣東湛江、茂名、陽江、江門等市最近也對當地違法的污染企業採取行動,或嚴厲處罰,或責令停產整改。

 

2008.04.23 中國將查辦生態環境瀆職犯罪 中央社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從五月起開展查辦危害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瀆職犯罪專項工作,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犯罪案件等六大類案件將成為這次專項工作查辦重點。

     北京「新京報」報導,中國最高檢副檢察長王振川說,這次專項工作的重點確定為查辦以下六類案件:

     一是中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案,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案,違法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案,環境監管失職案。

     二是土地資源、煤炭和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和電力資源、城市建設規劃房地產開發、道路交通建設與管理和環境監管活動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導致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瀆職犯罪案件。

     三是中共黨政領導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導致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瀆職犯罪案件。

     四是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案所涉及瀆職犯罪案件。

     五是中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幫助破壞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犯罪分子逃避處罰案,以及所涉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

     六是其他破壞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的瀆職犯罪案件。

     據統計,二零零四年到二零零七年,中國檢察機關立案查處涉及危害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瀆職犯罪三千八百二十二人,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

 

保護耕地 中國展開大規模調研

2008.04.23  中央社

     中國國土資源部十六個調研組近期將到二十六個省(區、市),展開大規模調研,推廣基層在保護耕地、遏制違規用地的地方創新,為集約節約用地新機制提供政策諮詢

     上海第一財經日報」今天報導,中國國土部新聞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調研主要集中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調研結束後,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辦法,做到成熟一個、決策一個、實施一個,推進政策和制度的立改廢。」

     中國國土部在結束不久的土地執法百日行動中,發現相當比例的違法用地主體是農戶和農村基層組織,這次調研將有意總結推廣基層在保護耕地、遏制違規用地的地方創新

     中國社科院教授牛鳳瑞說,村鎮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以租代徵」行為,就是因為現在土地管理制度存在一個大問題,即耕地收益不如用來出租。村民是理性的,有個利益的比較。

     在剛結束的土地執法百日行動中,中國國土系統共查出「以租代徵」行為一萬八千七百件,涉及土地面積三十二點一萬畝。

     中國國土部門認為,耕地保護,除了法律、行政的管制措施以外,還應該有經濟上的補償措施。

     目前,成都每年從該市土地出讓收益和財政資金中,安排二十六億元到耕地。成都有六百多萬畝耕地,基本農田每年每畝補貼四百元,一般耕地每年每畝補貼三百元。

     一戶農民兩、三畝地,大概每戶每年得到一千元補貼。目前成都市已選擇四縣三區開始試點。

珠三角水土污染 供應香港蔬菜基地北移

2008.04.18  中央社

     近年來中國珠三角地區工業快速發展,水土污染範圍日益擴散,供應香港的廣東蔬菜種植基地生存空間遭嚴重侵蝕,已逐漸往北遷移

     香港「大公報」報導,中國華南最大的供港蔬菜出口基地「潤豐國際蔬菜交易中心」每天供港蔬菜超過七百噸,佔香港進口蔬菜量的四成,但這些菜超過七成來自珠三角以外地區。

     近年來潤豐果菜公司陷入周邊地區來貨供不應求的困境,菜源管道被迫向北拓展。

     潤豐果菜公司負責人說,珠三角日益嚴重的水土污染持續扼殺菜場的生存空間

     二零零五年,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對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歷時三年的「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探查研究」顯示,珠三角近四成農田菜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超標,其中一成屬「嚴重」超標。

     去年下半年起,廣東省農業廳、省環保局及省國土廳共同調查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等地。結果顯示,分布在廣東大中城市郊區及珠三角的蔬菜基地污染問題突出,其中南海、新會局部地方耕地重金屬污染嚴重,台山、惠陽、花都、南海、番禺、新會、高明、東莞等部分蔬菜地也受到重金屬污染。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從去年四月起,對所有供港菜場實行檢驗檢疫備案管理,未獲備案通過的供港菜場及加工收購企業暫停對港出口,引發廣東供港菜場在地域分布上的「重新洗牌」。

     根據中國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資料顯示,截至三月二十五日,已公布共十三批中國供港蔬菜種植基地檢驗檢疫備案名單中,廣東北部及東西兩側共七十三家,其中韶關、清遠、湛江、肇慶等市所佔比例較大。

     另外,除惠州外的珠三角各市僅四十四家,且都位於城市的欠發達地區,包括深圳七家都在龍崗、寶安兩區,廣州十三家則在增城、從化等地。

     此外,資料顯示,中國各地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共有五百九十一家,觸角延伸到雲南、山東、遼寧、江蘇、河北等十多個省區,廣東僅一百五十七家,比例不足百分之二十七。

     報導說,由此可見,供港菜場出現跨省遷徙趨勢,反映出有關部門對廣東生態環境的憂慮。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利嘉林道「建步道賞樹蛙」 社區憂破壞生態

20080417自由時報
利嘉林道為農委會公告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記者黃明堂攝)

橙腹樹蛙棲地 社區憂心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卑南鄉利嘉山區是橙腹樹蛙等野生動物重要棲地,台東林區管理處即將闢建步道引入生態遊憩活動。利嘉林道社區發展協會質疑此舉扼殺樹蛙生態,且假生態之名破壞生態。

為了配合林務局的「國家步道系統建置計畫」,台東林管處從利嘉林道的十點五公里處至十三點五公里處之間,整建出四點七九公里的登山休憩步道,這項計畫已完成期末規劃,近期將發包施工,興建預算超過六百萬元。

林管處強調,該步道位於「利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外,且大部份為已有舊有道路及登山步道,僅屬於低度整修,以不傷害林木及破壞原有林相為前提,並不會危害當地物種。

不過,利嘉林道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指出,這項計畫要在原始林裡開闢一點八九四公里的新步道。然而,利嘉林道海拔四百至一千兩百公尺之間的區域,行政院農委會已於八十九年十月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明訂嚴禁任何破壞野生動植物及自然景觀的行為,林管處卻帶頭違法。

他說,此區域林相保持的非常完整而原始,是學者研究台灣特有的兩棲蛙類橙腹樹蛙特殊的生態及繁殖行為的重要地點,也有保育鳥類藍腹鷴有穩定的族群在這個區域生長,此外,路線其實就是獸徑,留有山羌等野生動物足跡,開闢步道已直接侵入核心區域干擾野生動物。

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建議政府重新評估調查這條步道的生態環境,停止開發這條步道,應改採舉辦生態解說等深度旅遊方式推廣生態旅遊。

林管處:合理親近 永續利用

林管處說,最新的保育觀念是合理的讓民眾親近,以達到保育、教育、永續利用地方法展為共同目的,對於民眾的疑慮,林管處願溝通協調,達到雙贏。

愛蛙人許瑞明: 遊客長驅直入 樹蛙浩劫

20080417自由時報
許瑞明出示林務局製作的橙腹樹蛙光碟,指其畫面均出自利嘉林道。(記者 黃明堂攝)
許瑞明認為橙腹樹蛙正面臨生態浩劫。(記者 黃明堂攝)
許瑞明指此樹洞是橙腹樹蛙棲身之所。(記者 黃明堂攝)
許瑞明說此獸足印為山羌所留,地點正是步道預定地。(記者 黃明堂攝)

記者黃明堂╱專訪

許瑞明在利嘉林道經營農場民宿,更是橙腹樹蛙的守護者,當遊客量與橙腹樹蛙量可能發生衝突時,他當機立斷,選擇保護後者。

林管處規劃利嘉生態步道,本意是為當地引入遊客,但許瑞明的直覺是遊客長驅直入原始林,橙腹樹蛙將面臨浩劫。他坦言,如果只當個生意人,他絕對舉雙手贊成開闢步道,但身為林道的一份子,他反對到底,寧可不賺錢,也要保護橙腹樹蛙。

許瑞明的名字幾乎與橙腹樹蛙劃上等號,因為愛蛙,他關注整個森林生態系的演變,因此長期自主監控舉報盜伐濫墾行為,可以說是林管處的好幫手,但當發現開闢步道將扼殺森林時,也不惜摃上林管處。

許瑞明說,師範大學教授呂光洋老師的「台東利嘉林道動物調查」報告,證實當地的橙腹樹蛙族群量,冠居全台且最穩定。但這兩年橙腹樹蛙的棲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破壞 ,此時如不站出來發聲,一定會後悔。

他說,林務局的自然保育網網站裡明白寫著:「保護區內因有利嘉林道貫穿,因此如何避免此種因交通過於便捷所帶來的人為干擾,而造成保護區內動植物及其生育地受影響或遭破壞,為目前經營管理上最重要的課題」,林務局還在利嘉林道拍攝製作出兩片橙腹樹蛙生態光碟,沒想到林管處卻自打嘴巴。

他說,橙腹樹蛙棲地如果再被開出步道,就算沒有遊客進入干擾,也絕對會切割棲地,造成一分為二,兩區互不往來的效應,因為橙腹樹蛙是不落地動物,不會過馬路,步道將形成的空間區隔,不利繁衍。

綠團:曾文越域引水 戕害生態

中國時報 2008.04.16  劉尚昀╱高縣報導

     曾文越域引水工程自民國84年推動即遭到當地原住民、南台灣綠色團體與多位生態專家學者反對,質疑引水邏輯有多項關鍵謬誤,指出越域引水將導致荖濃溪下游水源枯竭影響生態,並破壞高縣溫泉資源;十五日南台灣環保與原民團體共同發出聲明,呼籲新政府停止這項計畫。

     高雄市綠色協會、南方公民社會守護聯盟等團體發表聲明表示,民進黨執政後,在92年通過曾文水庫環評開始動工,開工至今,工安及水土破壞事件頻傳;再者,已完工通水之甲仙越域引水已造成下游旗山溪嚴重枯竭,若荖濃溪引水道完工將造成生態浩劫,導致溫泉水流失與水系改變。

     聲明中指出,921地震之後荖濃溪雨季濁度甚高,水利署學者估計全年最多只可引水6400萬噸,僅為地震前計畫取水2億8千萬噸的4分之1,時空環境改變,但計畫仍繼續進行,完全不符經濟效益。

     再者,曾文水庫豐水期仍需洩洪,表示曾文水庫集水區並非缺水,只是水庫淤積嚴重,影響儲水效益,即使計畫中將增高曾文水庫儲水牆3公尺,也會淹沒週遭觀光文化景點,嚴重衝擊生態環境

     環保團體還指出,該工程經濟效益極低,政府仍堅持進行,其中必有弊端;聲明指出,越域引水工程的得標廠商,皆是高雄捷運得標包商,並且得標價是所有投標商中最高標,其中是否有弊端,企盼檢調調查。

     環保團體並呼籲先暫緩此工程,對於弊端之質疑迅速調查說明,並希望新總統馬英九能與南台灣民間團體對話,重新評估曾文越引工程之必要性,避免重蹈舊政府的覆轍。

動物遷移遭輾斃 豎牌警告駕駛

中國時報 2008.04.15  吳進昌╱霧峰報導

 小心動物▲霧峰鄉民生路桐林橋前連續彎道又逢下坡,近月來適逢蛇類和樹蛙、蟾蜍遷移季節,很多蛇和蛙被急駛車輛輾死,地方保育學會特別在路口設警示牌,呼籲車輛減速行駛。(吳進昌攝)

     霧峰鄉民生路是桐林山區唯一聯外道路,最近在桐林橋前陸續發生蛇、樹蛙和蟾蜍等動物遭車輛輾斃屍體。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得知當地是動物遷移主要路線,昨天特別在路旁豎立警告牌,提醒車輛減速行駛。

     中縣野鳥保育學會生態調查組長林文隆表示,近年來該會持續在霧峰、太平等山區做巢箱復育棲息地被嚴重破壞的翎角梟等鳥類和松鼠,最近經常出入桐林山區,發現在桐林橋前順天福德祠旁道路彎道,經常有赤尾青竹絲、雨傘節或花浪蛇、褐樹蛙和黑眶蟾蜍等動物遭車輛輾斃屍體。

     經實際勘察地形,發現附近山路兩側都設駁崁,在土地公廟旁剛好有便道方便車輛進出果園,每年四、五月份剛好是蛇類和蛙類遷移和求偶季節,入夜後,很多蛇類和蛙類爬上道路覓食和遷移異地,被上下坡急駛的車輛輾斃。

     為了保護蛇和蛙類安全遷移和繁殖,保育學會志工江榮富昨天在道路轉彎處,土地公廟旁豎立動物遷移警告牌,提醒往來車輛緩速行駛。由於警告牌畫上蛇與蛙類圖像,和一般豎立在道路旁的標語截然不同,吸引不少往來車輛特別減速查看,似乎已達到警示目的。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銀合歡入侵半屏山 濕盟討伐

中國時報 2008.04.13  李義╱高雄報導

搶救本土樹 ▲台灣濕地聯盟搶救半屏山林相生態,發起疏伐銀合歡,搶救本土樹種活動,志工們一起上山動手維護生態環境。(李義攝)

     半屏山八十六年停止採礦後,大規模植樹進行生態復原,但未慎選樹種,生存力強的外來樹種銀合歡產生強烈排擠效應,導致本土樹種難以生存,進而衝擊生態環境台灣濕地聯盟十二日砍伐銀合歡,維護相思樹、構樹等本土樹種,並呼籲各界共同響應。

     濕盟成員昨上山疏伐銀合歡,希望透過疏伐,再借助春天氣候抑制銀合歡,讓相思樹、欖仁、構樹等本土樹種能夠長大,逐年調整林相,半屏山地區才能重拾昔日「翠屏夕照」美景。

     外來樹種排他 毒死本土樹

     濕盟半屏湖執行秘書侯秀娥表示,銀合歡具排他性,根部會排放毒液,造成其他樹種無法生長,因此半屏山出現銀合歡純林現況,克蘭樹、山黃麻、構樹、羅氏鹽膚木、苦楝等本土次生林樹種幾無法生存,也導致動物缺乏多樣化棲息環境及食物而生態貧瘠。半屏湖周邊生態的多樣性,也因而遠遜於壽山及洲仔濕地。

     侯秀娥感慨國人沒有生態保育觀念,當初引進銀合歡是要取代本土構樹做為高級紙漿原料,結果因品質差而被棄置導致全面擴散。

     侯秀娥指出,台灣愈往南嚴重,墾丁國家公園也是受害者。另個外來樹種小花蔓澤蘭,在彰化大肚山及許多低海拔地區造成不少危害,壽山及半屏山也有蹤跡。

     盼各界參與疏伐 改造林相

     銀合歡的疏伐需要大量人力,因此濕盟也呼籲社會各界一起來參與,能以每梯次至少20人,以3小時的時間,與濕盟志工一起進行銀合歡的減量。濕盟說,林相改造外,還安排解說導覽、自然藝術DIY活動,活動結束後可由鄰近捷運新左營站至市區做半日遊。

蜂群消失、瓜果減產 蜂蜜漲價

學者調查,國內蜂群數量與兩年前相較,已消失二到三成,粗估減少了三億二千多萬隻,不僅使蜂蜜產量銳減,價格上揚,還衝擊靠蜜蜂授粉的瓜果業。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教授蕭文鳳說,絲瓜、香瓜等瓜果產量可能大減。

眼看辛苦種植的瓜果無法授粉,業者紛紛高價搶購蜂箱,放置園內,或雇用工人採人工授粉,拿著水彩筆毛刷,將雄花花粉「掃上」雌花柱頭,取代蜜蜂。

國內蜂群為何銳減?負責這項研究的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副教授陳裕文說,據他和台大昆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楊恩誠、王重雄等一年來調查,「濫用新型殺蟲劑與除草劑」是國內蜜蜂消失最直接、也最可能的原因。

楊恩誠表示,這些低劑量農藥在各國和國內普遍使用,屬「安全性」農藥;問題出在蜜蜂採花蜜和花粉後不會立即死亡,但食用後活動性、方向性(返巢能力)受影響,造成採蜜能力降低,甚至「迷航」無法回巢。

陳裕文表示,六、七年前,法國養蜂人家發現滿箱的蜜蜂,竟在一星期後只剩一半,外勤蜂消失不見了,學界把這種情形稱為「蜂群崩解失調症候群」。

「國內目前尚無『蜂群崩解失調症候群』!」陳裕文強調,國內蜂群數量銳減是事實,但所遭遇的問題是蜜蜂繁殖力下降;以往一箱可以繁殖三萬隻蜜蜂,如今銳減二到三成,以全台八萬個蜂箱估算,減少數量雖多達三億隻,但與歐美地區情況不同。

台南縣東山鄉農會養蜂產銷班長何瑞青說,去年許多蜜蜂採蜜後失蹤,今年依然如此,部分蜂農損失六、七成,蜂蜜採收量較去年少了約四成。

台灣養蜂協會副理事長江順良表示,因蜜蜂減少,以前每箱可採收蜂蜜從十七、八斤掉到只剩八到十斤。南投今年龍眼蜜零售價每台斤一百四十元,比去年貴了廿元;嘉義、台南的業者也將調漲,從每五台斤五百元漲到六百元。

苗栗頭份銘品養蜂班長徐陳森表示,純蜜量減,初估供貨短少約三分之一;今年市場可能又是「合成蜜」的天下,消費者選購時,最好看清標識,是純蜜還是合成蜜。

【2008/05/01 聯合報】

花嘴鴨成留鳥 農民憂農作不保

每年四、五月間應北返西伯利亞的候鳥花嘴鴨,近年來成群滯留台東的情形增多,鳥類專家研判可能與地球暖化有關,但候鳥竟成留鳥,讓台東農民憂心牠們破壞農作。

最近常見成群花嘴鴨飛越花東縱谷天際,或佇足剛翻耕過的稻田裡覓食,數量可觀,尤其最近幾天,鹿野鄉內不少農田裡,常見花嘴鴨群聚,有時多達二、卅隻。

縣野鳥學會常務理事王克孝說,花嘴鴨原屬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烏蘇里、蒙古、中國東北部、朝鮮、庫頁島、日本北部等地。冬天飛到台灣過冬,每年3月以後,即陸續北返,可能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棲地改變,近年來花嘴鴨已成新的留鳥,在台灣建立族群,且數量有逐年增多趨勢。

根據台灣鳥類圖鑑資料,花嘴鴨前端有黃色的黑嘴,橙紅色的腳,每年9月底至10初到台灣過冬,分布於全台各地河口、湖泊或海邊覓食,隔年3月中旬過後,陸續飛回北方繁殖;花嘴鴨身長約60公分,展翅可達240至300公分,屬體型較大的水鴨。

就跟綠頭鴨等候鳥一樣,有愈來愈多的花嘴鴨「移民」台灣,留在台東不走了,且族群數量穩定成長,鹿野地區農民對此憂喜參半,鹿野地區農會有機米班員劉張裕明說,花嘴鴨願意留下來,代表鹿野生態環境不錯,尤其是水質,因為花嘴鴨喜歡有水的地方;但鹿野地區推展有機米,稻田不噴灑農藥,成了花嘴鴨覓食、嬉戲樂園,不加以驅趕又怕農作遭破壞,但強行驅趕,又擔心保育人士反彈。

【2008/05/07 聯合報】

復育有成 東沙淨土重現

20080507自由時報
貝殼沙灘前的東沙島碑,是民國四十三年由當時海軍東沙島管理處長杜震率官兵設置。
(記者黃旭磊攝)

最快在一百年底開放觀光

〔記者黃旭磊╱東沙島報導〕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轄下的東沙環礁公園,自民國九十五年起五年內不開放民間觀光,島上目前約有兩百名駐守人員駐防,全區有一.八平方公里,是難得的淨土。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吳全安說,東沙島最快將在民國一百年十二月有限度開放旅遊,過去當地因毒魚、電魚、炸魚嚴重,致使珊瑚礁慘遭破壞,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行政院規劃為國家公園,現由中山大學、屏東海生館等專家學者進行珊瑚環礁復育、植被監測與研究,待有成效後再評估開放觀光。

中山大學等負責環礁復育

東沙島有潟湖、環礁及東沙大王廟等天然、人文景觀,而潟湖內經常可以發現小鯊魚游進來與人共舞。而大王廟的由來,則是緣起於民國三十七年間,曾有一颼無人小舟載著一尊關公木像飄靠岸邊,海軍官兵發現後認為是神蹟,且命名為「大王」,之後,駐軍陸戰隊四一四營弟兄為祂修廟。陳水扁總統曾親提「東沙大王廟」為廟名,後來退伍官兵返島自費掛金牌、並自宜蘭縣蘇澳南天宮請一尊媽祖共祀,廟前還有一棵百年瓊涯海棠樹庇蔭遮涼。

東沙島現有海巡署東沙巡防指揮部兩個中隊駐守,空軍派駐一班隊固守機場、海軍也有一氣象班留守觀測,駐守人員總數約有兩百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則在當地設有東沙管理站,近年常有學者駐守復育生態。

台灣到東沙島有兩種交通工具,每個月第二週週二從屏東四三九聯隊機場搭乘空軍C-130運輸機,約一個小時即可抵達東沙島,不過,乘客需以學術研究等理由向海巡署或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航班當天上午十點出發,下午兩點開回,免費搭乘,但需自付保險。

另外,每週四,立榮航空五十人座小飛機自高雄機場飛東沙,停留東沙機場四十分鐘後即折返回程,單趟需自費三千一百一十四元,來回要價六千多元,航程約一小時多,當地研究人員多是搭軍機週二去,週四與準備休假的駐守人員搭立榮班機回台,約是三天兩夜行程。

紅樹林遭破壞 致緬甸洪災死傷慘

中國時報 2008.05.07 
國際新聞組綜合六日外電報導

     國際救援組織「拯救兒童」估計,侵襲緬甸的特強氣旋風暴「納吉斯」造成的罹難者可能達5萬人。東南亞國協認為,緬甸這次災情如此慘重,部分肇因應歸咎於對紅樹林生態的大規模破壞。而美國第一夫人蘿拉則指控緬甸軍政府,在事前警告人民預防風災方面做的不夠。

     緬甸當局公布的風災罹難人數已超過22000人,此外還有41000人失蹤,迄今下落不明。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5日拍攝到的衛星照片顯示,緬甸沿岸平原還整個漫淹在洪水中,緬甸稻米主要產區的伊洛瓦底三角洲農耕區,洪災最為嚴重。

     東南亞國協地區生物多元化保育中心指出,伊洛瓦底江是全球淤塞最嚴重的河流之一,理由不外乎沿岸農業活動密集,森林遭到砍伐。該保育中心也表示,保育森林區外的土地皆已被轉作農業之用,保留地之內的紅樹林「如今正在快速消失」。

     東南亞國協秘書長蘇林指出,紅樹林生態遭破壞是肇致緬甸此次風災災情慘重的部分成因,他表示,人口增加導致紅樹林被鯨吞蠶食,而紅樹林一向可充當居住區與潮汐、大浪和風暴間的緩衝帶,紅樹林遭摧毀,人類如今直接成為大自然力量的被害者。

     在緬甸軍政府坦承死亡人數比一開始宣布的數字高出許多,並罕見地向國外求援之後,美國第一夫人蘿拉提出直接批評說,雖然緬甸當局知道對國境構成威脅,緬甸媒體卻未能及時警告國民風暴的路徑。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指出,已先向緬甸分送潔淨的礦泉水及應急醫藥用品,以協助災區防範疾病進一步擴散;另外糧食計畫署、兒童基金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也將以緊急庫存,因應緬甸政府的求援,提供大規模的救災協助。

     泰國公共衛生部部長查雅今天表示,泰國運送價值一千萬泰銖藥物與注射器協助緬甸,並計畫派遣十九個醫療團隊前往援助。

     英國政府今天宣布,提供500萬英鎊(約新台幣31億元),這是聯合國會員國中目前提供的最高援助金額,英國民間慈善團體也已陸續啟動援助行動,「拯救兒童」組織表示,計劃提供緬甸2萬個受災家庭食物、飲水清淨器、廚具、塑膠床墊等物資。

     台灣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已在台灣為緬甸發起募款行動,盼民眾發揮愛心捐助。

全球暖化熱帶昆蟲恐絕跡 惡化糧食危機

中國時報 2008.05.07 
鍾玉玨╱綜合六日外電報導

▲螳螂這種捕食性昆蟲,族群若銳減,以其為天敵的別種昆蟲將大為滋生,影響生態平衡。(美聯社)

     美國華盛頓大學最新研究指出,熱帶昆蟲若無法適應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環境變化,數量可能銳減,最快可能在本世紀結束之前絕種。反之,生活在較高緯度的寒帶昆蟲或溫帶昆蟲數量可能暴增。

     華大生物系助理教授涂斯貝利主持的研究指出,熱帶昆蟲受氣溫變化的影響高於其他地區昆蟲,若無法順利進化,適應外在環境變化,恐有絕跡之虞。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刊》。

     昆蟲數量銳減,將影響農作物授粉,讓食物供應出現問題,進一步惡化糧食危機

     研究員選了38種昆蟲,研究1950至2000年氣溫變化對他們的影響。昆蟲、青蛙、蜥蜴、烏龜等冷血動物的體溫會隨外在環境變化而變化,不像恆溫(溫血)動物,可以藉由長毛或掉毛等方式調節體溫,讓體溫保持恆定。所以昆蟲等冷血動物為了求生,必須在熱天時,躲到陰暗處納涼,或是在天氣變冷時,出來曬曬太陽。

     研究員表示,到了2100年,熱帶地區的溫度若如預期升高攝氏5.4度,這類昆蟲可能發生適應不良現象。

     涂克斯貝利說,熱帶地區許多物種已生活在最適溫度或逼近最適溫度的環境,一旦溫度超過最適溫度,物種的適能程度與繁殖能力會快速衰減。

     他接著說,暖化固然會影響熱帶昆蟲的存續,但真正攸關昆蟲存續的原因是昆蟲適應環境的能力。

     涂斯貝利說,一些昆蟲適應力若強,可以移居到山上或較高緯度地區繼續生活,或靠著不斷進化,應付不斷升溫的環境;但有些昆蟲可能只有滅絕一途。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候鳥變留鳥 台東縱谷花嘴鴨成群

應該在四、五月北返西伯利亞的候鳥花嘴鴨,已經在台東成為數量可觀的留鳥;最近成群的花嘴鴨劃過台東縱谷上空,或是停留在剛翻過土的農田覓食。候鳥變留鳥,農民喜憂參半。

這幾天台東鹿野鄉農田經常可以看見成群的「水鴨」在剛剛翻過土的農田覓食,數量多達二、三十隻,過去台東縱谷從未見過群數這麼龐大的「水鴨」。

台東縣野鳥學會理事長王克孝表示,這群「水鴨」,具有前端黃色的黑嘴,腳橙紅色,是候鳥花嘴鴨。一次出現二、三十隻覓食的畫面,顯見花嘴鴨已經適應台東縱谷的環境,成為族群穩定的「留鳥」。

王克孝表示,花嘴鴨原本是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烏蘇里地方、蒙古、中國東北部、朝鮮、庫頁島、日本北部等地。冬天飛到台灣過冬,應該三月過後返回,但是受到全球暖化結果,這幾年花嘴鴨已經成為留鳥,在台灣建立族群。

花嘴鴨成為留鳥,在台東縱谷建立穩定的族群,農民一則喜、一則憂。鹿野地區農會有機米班員劉張裕明說,花嘴鴨願意留在鹿野地區,代表著鹿野生態環境不錯,尤其是水質,因為花嘴鴨喜歡有水的地方;不過,因為鹿野地區推展有機米,稻田不施打農藥,也成為花嘴鴨覓食、嬉戲的「天堂」,經常發生「趕鴨」的困擾。

花嘴鴨每年九月底至十月初到台灣過冬,出現於各地河口、湖泊或海邊覓食。翌年三中旬過後,飛回北方繁殖。長約六十公分,展翅飛翔時,羽翼大約可張開兩百四十公分至三百公分,屬於體型較大的水鴨。

【2008/05/06 中央社】

拜訪火金姑 天天大軍壓境

中國時報 2008.05.05 
林志忠╱南投鹿谷(公務員)

     筆者老家因民宿業蓬勃發展,目前正進入賞螢熱季,住民宿業搭配賞螢活動,為絕佳的親子旅遊行程。現每逢例假日即湧入絡繹不絕的賞螢人潮,此雖能為民宿業者帶來商機,但也存在著衝擊賞螢活動永續發展之隱憂。

     一般賞螢時間約為晚間八時至十時,常見浩浩蕩蕩賞螢民眾徒步前往螢火蟲棲息地或返回住宿地點途中,如入無人之地般,妄為大聲喧嘩著;另常見開車民眾為圖方便,恣意將車輛隨處停放於鄉間道路旁,甚至轉彎處者,險象環生。

     其次,令人痛心的是,民眾為更接近觀賞螢火蟲,卻恣意侵入踐踏螢火蟲的棲息地,以及隨手丟棄煙蒂或飲料瓶罐等,尤有甚者,更有任意捕捉螢火蟲帶回觀賞等破壞自然生態情事發生。殊不知濫捕螢火蟲與破壞(汙染)其棲息地,將加速螢火蟲瀕臨滅絕之命運。

     賞螢是近年來新興的夏季夜間生態旅遊活動,能有螢火蟲棲息的地方,正代表當地生態保育非常良好,非常難得。在此籲請賞螢民眾自律遵守賞螢卻不擾民,以及善盡愛它而不破壞它的生態保育觀念,才能讓世世代代子孫永續觀賞到螢火蟲飛舞點亮夜空的自然生態景觀。

還美崙山生機 「冇骨消」負重任

自由時報20080506
「冇骨消」不但白花美麗,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記者游太郎攝)
小花蔓澤蘭的剋星冇骨消。(記者游太郎攝)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危害花蓮市美崙山自然生態甚鉅的「小花蔓澤蘭」,經縣府農業局實試發現,認為以「生態工法」最為有效,本土植物「冇骨消」成為小花蔓澤蘭的剋星。

農業局長杜麗華指出,美崙山近幾年來飽受「小花蔓澤蘭」危害,不少林木活活遭到纏死。今年初,農業局完成美崙山的二期植樹工程,為了避免樹苗遭到纏死,特別在植樹前,先清除有綠癌之稱的小花蔓澤蘭,讓原先被覆蓋的植物重現生機。

林務課人員發現,大自然的生機真的很奧妙,小花蔓澤蘭在清除後,原先蟄伏在地底下的誘蝶、蜜源植物「冇骨消」,突然開始大量冒出,竄得比小花蔓澤蘭還迅速,讓新植苗免受蔓澤蘭危害。

杜麗華說,小花蔓澤蘭具有向光的特性,只要有植物生長的速度比較快,就會受到遏制,因此決定栽種「冇骨消」,有效地抑制小花蔓澤蘭的蔓延。

冇骨消又名蒴藋、台灣蒴藋、七葉蓮、珊瑚花、陸英,是台灣特有種,分布由平地至海拔二千五百公尺均有,喜歡生長在向陽處,莖直立而多分歧,高一至二公尺,靠花序中的黃色線體分泌甜蜜,吸引昆蟲來採集,達到授粉的目的。

台東到台北飛越320公里 蝶兒大探險

校址在高雄縣的義守大學休閒管理系助理教授趙仁方多年來調查台東紫斑蝶生態,發現部分紫斑蝶會有疑似迷途或跟隨其他種紫斑蝶遷徙的紀錄,最遠飛了三百廿公里。

趙仁方說,前年發現飛行三百公里的端紫斑蝶,是在台東縣大武鄉做標記後放飛,在台北市被人發現;今年在台北市內湖區發現的小紋青斑蝶,創下長途飛行達三百廿公里紀錄。

他說,蝴蝶的飛行時速約卅公里,只是受天候限制,如下雨天就無法飛行。豔陽高照或比較炎熱的天氣,有熱空氣的上升氣流,利於蝴蝶飛行。

去年底來,趙仁方等人在台東大武山區幾處蝴蝶聚集棲地,為六萬隻蝴蝶做標記,有的在西部被捕獲,有的在北部出現。其中一隻編號「M1-0215」的小紋青斑蝶,是台北市內湖區被愛蝶人吳玉昭發現。

台灣十三種斑蝶每年底到隔年春天南遷度冬,南台灣約有卅個地點發現斑蝶群聚度冬,台東縣大武山區是其中一個重要據點,斑蝶中又以四種紫斑蝶數量最多。

不過,去年氣候異常,南遷蝴蝶數量大減,二○○五年統計約有卅二萬隻蝴蝶南下過冬,二○○六年多達四十一萬隻,去年卻僅九萬九千多隻,保育人士正在瞭解是否有其他原因。

【2008/05/02 聯合報】

無蜂產蜜》有錢買不到 尋「蜜」大行動

坊間的假蜂蜜(右)比較清澈,即使放冰箱也不會結晶。
記者林秀芳╱攝影

蜜蜂神秘消失連帶蜂蜜大幅減產,蜂蜜廠商擔心蜜源中斷,昨天一早捧著現金到中南部各蜂場「搶蜜」;廠商說,花期即將結束,如再遇雨,龍眼花被雨打損可就慘了,「先採購,才能有備無患」。

雲林新蜜 將漲兩成

雲林縣仙珍養蜂場負責人李添樹說,龍眼花蜜已連續三年歉收,今年每十株龍眼樹僅三株開花,減產高達六成,採蜜期約一周後結束,到時候,新蜜每台斤零售價將上漲兩成。

台南縣的情況稍好一些,南化鄉一家蜂場林姓負責人指出,今年花期遇上冷天,開花率不高,這兩天龍眼花才盛開,今年蜜量減產約三成。

受減產影響,大盤價立即上揚,從原來每台斤五、六十元,漲至目前八十元,漲幅約兩成,成本大增,已有部分縣市的養蜂協會醞釀漲價。

全球現象 泰蜜價飆

雲林縣山水蜂蜜公司總經理黃清揚指出,蜂蜜等級很多,價格不一,蜂蜜減產幾乎是全球性,連台灣進口最多的泰國蜜,每台斤也漲約廿元。

為避免蜜源中斷,昨天蜂蜜廠老闆們都出門「尋蜜」,有人從台南、高雄、屏東一路造訪各蜂場,大肆收購;業者們說,過去都是養峰場運蜜來推銷,今年反過來,得捧著現金交易。

先囤再賣 就怕斷貨

黃清揚說,純蜜因濃度很高,不易損壞,起碼可保存一到兩年,業者為維持庫存量,先行採購也是沒辦法的事。至於是否漲價,黃清揚說,會撐一陣,但漲不漲,還要看這幾天的蜜量而定,如果真的不行,還是得漲。

分清真假 別貪便宜

南投縣中寮鄉蜂農吳俊賢表示,蜂蜜減產時,確有些店家在蜂蜜中摻糖降低成本,真假蜂蜜辨識的方法很簡單,真蜂蜜含酵素,會有小氣泡,而且較濁;摻糖蜂蜜較清澈,放冰箱不會結晶。

虎尾科大食品系助理教授彭及忠指出,不論是純蜜、合成蜜,都是糖分來源,但純龍眼蜜含鐵元素,純文旦蜜含維他命C,合成蜜的營養成分不高。他說,泰國蜜價格也漲了近百分之四十;換句話說,消費者要買便宜的蜂蜜不太容易了。

【2008/05/0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