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全球暖化結果 歐洲地區植物向更高海拔遷移

  • 2008-06-27  【中央社】

     根據一份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上的報導指出,在過去幾十年中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許多歐洲的植物有向上遷移到更高海拔的現象。

     作者在報告中指出,這種現象可能會形成植物界生態學和演化學上的重要影響。

     由各國科學家所組成的調查小組,比對了一百七十一種植物在一九零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六年到二零零五年間的自然海拔高度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沿著整個海拔高度而上,從海平面零到二千六百公尺間的範圍內,我們發現氣候暖化已經造成物種的理想生存環境在過去十年裡,明顯的平均向上推升二十九公尺。

     負責這項研究的是法國AgroParisTech的雷諾教授。

     這份參考法國國家氣候網資料的報告,針對歐洲境內六座高山進行研究。

     包括庇里牛斯山北部、馬塞夫山中部、朱拉山、佛日山脈、西科卡山脈和阿爾卑斯山等地。這些地方從一九八零年代起,平均溫度都上升約攝氏一度。

五成機率 北極九月沒冰了

美國科學家表示,北極區冰層受到全球暖化衝擊,可能在今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先前預期快得多,意味著北極熊生存空間恐受威脅。圖為多年前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活動的北極熊。
(法新社資料照片)

聽起來不可思議,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北極可能在今年夏天出現冰層完全融化的奇景,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首見。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深科學家薛瑞茲表示,受全球暖化影響,北極區冰層有五成的機率,在今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預期快很多。儘管北極融冰可能不會對人類產生立即的影響,但北極熊將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薛瑞茲指出,「幾年前,我們認為北極全面融冰應發生在二○五○年至二一○○年間,最近則認為會提前到二○三○年,現在卻可能提早到今年九月。」他說,就科學角度而言,北極只是地球上的一個點,但是象徵意義重大:「北極應是冰天雪地,不該變成一片汪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位於北極海的「西北通道」原本長年結冰,不利航行,不過去年九月因北極融冰而首度短期出現「門戶洞開」。

西北通道起於大西洋,通過北美洲北岸、加拿大北極群島進入北極海,再進入太平洋。

薛瑞茲說,如果北極區冰層完全融解,船隻就可利用「西北通道」航行,不必依賴巴拿馬運河或繞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將可節省時間和能源,而且北極海底部還有石油。

北極冰層若完全融化,北極熊將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科學家證實,逐冰而居的北極熊因覓食困難而溺斃的情況日益嚴重,甚至因覓食不著而互噬。

美國研究人員二○○五年發現,北極熊必須游泳穿越六十英里的海面尋找食物。被迫長泳的原因是,牠們賴以覓食的浮冰不斷融化,愈來愈小,彼此距離愈來愈遠。北極熊的泳技只在近岸地區吃得開,海上長征使牠們無法承受筋疲力竭、體溫過低或遭海浪吞沒。

科學家認為,北極熊因浮冰融化而溺斃,正逐漸成為北極圈的普遍現象,棲息於北極圈的兩萬兩千隻北極熊正逐漸減少。

【2008/06/28 聯合報】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土壤污染嚴重 廣州或停建新社區

  • 2008-06-11【中央社】

     據稱,中國大陸廣州市一塊土地由於污染嚴重,當局可能會放棄在土地上興建一個新社區的計畫。

     「南方都市報」今天報導,廣州國土房管局年初曾為廣氮新社區招標發展,但有關計畫因社區土地出現污染問題而未能如期推出。

     報導引述相關負責人說,廣氮新社區的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毒害很深」,處理不好將影響今後的開發。

     據報導,廣氮新社區項目位於原廣州氮肥廠,用地面積八萬一千六百二十九平方米,是廣州繼金沙洲新社區之後準備開建的第二大新社區。

     根據廣州環保部門發出的「廣氮地區儲備居住用地環境影響報告」,由於長期進行化工生產,廣氮地塊中廣氮廠區土地已經遭到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不能達到滿足居住功能要求的中國國家二級土壤標準。

     報導表示,原廣氮廠區十九萬平方米的土地面積中,百分之三十四點三八受到重金屬污染,百分之二十八點一五受到有機污染,其餘土地兩種污染都有,且污染層深達三至六米。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表示,國土部門將根據環保部門監測檢查的結果進行論證,不排除放棄在廣氮地塊建設新社區的可能。

中國生態系統耗損過度 超出可承受值一倍

  • 2008-06-10  【中央社】

     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公佈的新報告說,中國現在消耗的生態容受力,是其生態系統可永續供應的兩倍以上,從一九六零年代以來,需求呈兩倍成長

     這份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國際環境發展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報告說,中國現在使用全球總生態容受力的一成五。

     報告發現,二零零三年,中國平均生態足跡為一點六公頃,代表每人需要一點六公頃的生物生產土地,來支持生活方式所需。二零零三年的數據是目前可取得的最新數據。

     報告說,雖然這個數字仍比全球平均值的每人二點二公頃來的低,「但考量到中國龐大人口與強勁經濟發展,這仍然會帶來挑戰」。

     「如果中國追上目前排名第一位的美國,每個人需要近十公頃的生產性區域,中國將會需要整個地球可供應的容受力。」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珊瑚業者:開放沒配套 生態必遭浩劫

農委會開放採捕珊瑚漁船執照;澎湖縣經銷珊瑚的業者憂心忡忡,擔心採捕競爭更趨激烈,油價及漁工成本又增加,可能逼使部分珊瑚船鋌而走險闖進日本海域採捕,難保不再演「聯合號」中日對峙事件,令人憂心。

澎湖珊瑚收藏家朱宏釮說,政府開放採捕珊瑚船執照應有配套措施,例如規範保育區及限漁區,否則會造成珊瑚船湧入七美鄉南方海域作業,屆時那塊海域珊瑚生態必遭浩劫,開放政策好像政府向大自然「搶錢」。

經營珊瑚買賣的澎湖宏美鋒特產負責人顏文賢說,台灣的珊瑚船早年都到中途島採捕珊瑚,那裡的珊瑚品質經過度採捕後已變差;加上油價上漲及禁採,漁民近年轉往澎湖縣七美鄉南方、香港西方及彭佳嶼等近海偷採;現因珊瑚量少,不少珊瑚船虧本,漁民乾脆賣船轉行。

顏文賢說,政府開放採捕珊瑚船執照,珊瑚售價未見下降,因為珊瑚與珊瑚礁不同,珊瑚生長在數百公尺到一千公尺的深海,無法用儀器探測;業者如闖入日本海域偷採,會遭日本政府取締,不僅價值上千萬元的珊瑚船被沒收,船員還要入獄。如往香港海域採捕,又有大陸公安船驅趕,糾紛必多。

【2008/06/13 聯合報】

蘇嘉全卸任前 開放96張珊瑚船執照

農委會日前開放九十六張珊瑚開採漁船執照,引起環保團體強力撻伐。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無奈表示,本案是前主委蘇嘉全在任期最後通過,他上任前公文就已經出了農委會大門。未來只能嚴格執法,一旦發現違規立刻吊照,未來不會再發新照,讓珊瑚捕撈業逐步消失。

不過對於記者詢問開放牌照是否為寶石工會與民意代表施壓的結果,胡興華則不願正面答覆。

胡興華表示,民國七十八年頒訂「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就已明定不再核發珊瑚漁船新證,多年下來,原本領有兼營珊瑚漁業執照的漁船僅剩三艘。不過透過各縣市調查發現,目前仍有九十六艘漁船擅自撈捕紅珊瑚。農委會於今年四月九日經主管會報討論通過後,修正「漁船建造許可及漁業證照核發準則」條文,規定這些漁船可以合法兼營珊瑚撈捕業。

至於為何讓原本違規經營的漁船就地合法?漁業署長謝大文認為,這不算「就地合法」而是「加強控管」,開放這九十六張執照是兼顧現實與環境保育,一旦發現違規濫挖深海珍貴珊瑚,就會立即除名。胡興華強調,農委會保證不再核發執照,並將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希望台灣珊瑚漁業可以逐漸結束,不再開採珊瑚。

根據漁業署規定,目前全台共有五處准許捕撈珊瑚的區域,均在距岸十二浬外,總面積約七千八百平方公里。船隻必須裝設漁船監控系統、填寫漁撈日誌,珊瑚必須在指定之漁會以公開方式交易,單船年出口量不得超過一百廿公斤,兼營許可以一年為限。

【2008/06/13 聯合報】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垃圾取代貝殼 蘭嶼寄居蟹以酒杯當家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十八日電)被譽為海上明珠的蘭嶼島,隨著遊客的湧入,帶入大量垃圾,卻帶走了美麗的貝殼;清晨的蘭嶼環島公路四處都是小動物被壓扁的屍體,寄居蟹找不到美麗貝殼,只好以骯髒的小酒杯當家,拖著笨重的酒杯過馬路,讓人捏把冷汗。

六月十四、十五日,蘭嶼東清部舉辦大船下水儀式,蘭嶼島湧入上千遊客,環島公路數百輛的機車呼嘯而過;清晨細雨綿綿,環島公路四處都是血肉模糊,機車輾過的小動物屍體。

這些血肉模糊的小動物以蟹類最多,其次是蛙類,讓人惋惜的是有些屍體是相當珍貴的蘭嶼光澤蝸牛(Helicostyla okadai)牠可是蘭嶼才有的寶貝;有些則是蘭嶼虎皮蛙 (Rana tigerina rugulosa),這也是蘭嶼特有種的保育類動物,以及有名的椰子蟹。

蘭嶼主要公路有貫穿蘭嶼島的中央公路和環島公路,但是這兩條公路沒有設置「生態路廊」,當上百輛的機車呼嘯而過時,準備通過馬路的爬蟲類,就成為輪下魂。

一隻被壓扁的椰子蟹旁,還有奇怪的酒杯正快速移動,仔細一看,這個白色的小酒杯竟然是寄居蟹,拖著笨重的酒杯,希望盡速橫越馬路。

在蘭嶼從事浮潛活動的雅美青年表示,過去蘭嶼海邊到處都是美麗的貝殼,有的貝殼像扇子一樣大,有的只有手指頭小,不管大小都很美麗,後來遊客湧入,將海邊的貝殼帶走,也有當地民眾撿拾賣給商人,因此現在海邊貝殼少了! 相對的,垃圾卻多了起來,一星期湧入的遊客比蘭嶼居民還多,掩埋的垃圾,或是隨意丟棄的垃圾,經過豪大雨後,被沖刷到海邊,找不到貝殼的寄居蟹,只好撿些能用的充當自己的家。

住在紅頭部落索鈴雄說,這隻寄居蟹能找到小酒杯還算是運氣好的,去年有一隻寄居蟹只「搶到」一根二十公分長的水管,背著走,「就像人類背著重重的房貸」一樣,看了好笑又心酸。970618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紐西蘭海底 驚見千萬隻海星

2008年05月20日蘋果日報

 
數千萬隻小海星罕見地棲息在靠近南極圈的海底火山山頂,其數量之多令專家驚訝。法新社圖片: 1 / 1

紐西蘭
【王潔予╱綜合外電報導】紐西蘭南部海底有座「海星城」。紐國及澳洲海洋科學家,上月在南極圈邊緣的海底火山頂,發現有數千萬隻小海星棲息,不受掠食者侵擾。科學家表示,無論這群海星所在的地點或數量,都顛覆學界的既有認知。

 

環流阻掠食者
科學家上月靠近麥格里洋脊(Macquarie Ridge)中一座海底火山,意外發現海面下90公尺的山頂平坦處,一平方公尺的岩石上,棲息著數百隻厚1公分、長5公分的「五足蛇尾海星」(brittlestar)。學者因此推估,整個山頂寄生有數千萬這種原本活在海底火山坡上的棘皮動物。
澳洲海洋生物學家奧哈拉認為,小海星能在當地落腳,過著「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是因為流量比一般河川大150倍、「宛如高速公路」的南極洲環流,讓掠食者無法靠近。而這項發現有助人類了解深海生物的多樣性,及在全球暖化下找出保護生態的對策。

暖化冰融危生存 北極熊列瀕絕2050年恐剩1/3 美立法保護

2008年05月16日蘋果日報

法新社圖片: 1 / 1

【王潔予╱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政府前天宣布,依《瀕臨絕種動物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將棲地因全球暖化而縮減的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這是該國破天荒將「氣候變化」視為威脅該國物種的元兇。內政部長在記者會上否認,決策過程曾遭總統布希阻撓。但可預測的是,在北極圈砸下重金的石油公司,將是最大的反對阻力。

 

內政部長坎索恩(Dirk Kempthorne)15個月前提議,由該部科學家研究,是否將北極熊列為瀕絕動物。前天,他在記者會宣布,「基於《瀕絕動物法》的法定標準,我必須將北極熊列為瀕絕,但我要聲明,改變其地位無法阻止全球氣候變化,也不能防止海冰融化。真正的解決之道,要各主要行業採取行動,才能奏效。」

 

恐面臨石油公司阻力
依美國《瀕絕法》,只要境內某物種,在可預見未來有絕種之虞,就須納入瀕絕名單,接受聯邦政府保護。坎索恩前天表示,政府會加強監控阿拉斯加、波弗特海及楚科奇海中小島的北極熊數量,但除此之外,他沒詳述更具體的管制作法。目前最新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萬到2.5萬隻北極熊,而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若人類再任由海冰融化,全球2/3北極熊將於2050年消失,屆時全球北極熊數量可能不到8千隻。
北極熊能否因被列為瀕絕動物,生存空間得以擴大,美國政府心知肚明。布希政府向來支持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開採石油,並與業者同一口徑,堅稱既有法規已含有保護北極熊、鯨魚、海豹等以北極圈為家的野生動物,瀕絕動物名單不太重要。今年2月楚科奇海的石油、天然氣租賃權開放競標,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出價21億美元(約648億元台幣),成為最有可能得標者,此案還在礦業管理局審議。

 

加國政府表明不跟進
長期與政府糾纏的動物保護人士,也不以此為滿足。美國漁業暨野生動物局退休局長克拉克認為,政府只拿名單做幌子,但沒解決根本問題。環保團體人士洛里斯直指,「若美國人想救北極熊,聯邦政府的作法只是杯水車薪,若讓(冰)繼續融化,也不停止鑽探牠們的棲息地,列入名單也無法拯救牠們。」
在加拿大,一群科學家上個月也要求該國政府拿出辦法保護北極熊,畢竟該國是全球北極熊分布最多的地區。前天,加國政府明白表示,將不跟進美國腳步。居民以伊努特人(Inuit)為主、平日與美國共管北極熊的努勒維特行政區(Nunavut)首長歐卡立克,更對美國作法表示遺憾,因每年美國人都會到該區獵熊,北極熊若受法律保護,伊努特人將損失大筆收入。

 

北極熊小檔案
學名:Ursus maritimus
主食:海豹,偶爾獵食海象幼獸、魚、海鳥或海鳥蛋
數量:最新資料(2004年)全球約2萬到2.5萬隻
重量:成年公熊體重可達600公斤
紀錄:地球陸地上體型最大的掠食性動物
特性:
.游泳時速最高可達10公里
.一生都靠海而居,但無地域性
.倚靠海冰行走、移動,以獵捕食物或設置棲息地
資料來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路透、維基百科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新七大自然奇觀票選 伊瓜蘇大瀑布力爭上游

2008.06.05  中央社

     活動推廣人今天說,橫亙巴西與阿根廷、宏偉壯觀的伊瓜蘇大瀑布,正在爭取進入「新七大自然奇觀」,而且需要至少兩千萬張網路選票。

     這座不規則延伸、馬蹄形的瀑布,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東北方約一千三百五十公里處,一九八四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巴西人皮歐拉說,推動伊瓜蘇大瀑布進入新七大自然奇觀的活動,目的在讓這座瀑布取得對地區「旅遊業帶來重大影響的新獎項」。

     每年約一百一十萬人前來阿根廷參觀這座瀑布,在阿根廷,可以接近瀑布群中最高的一座瀑布、八十公尺高的「魔鬼咽喉」底端。

     從巴西的伊瓜蘇河邊,可以看到讓人屏息的瀑布全景,陽光普照時,整座瀑布籠罩在一片隨水波顫動的彩虹迷霧之中。

     伊瓜蘇瀑布目前在新七大自然奇觀七十七個候選地點中暫居第三十一。投票可上www.votecataratasdeliguazu.com網站,十二月三十一日截止。

     瑞士裔加拿大籍製片、飛行員兼探險家韋柏創立的「新七大奇觀基金會」,發起這項新自然奇觀票選。

     進入決選的二十一個地點將於二零零九年一月宣布,前七名則於二零一零年中宣布。

     目前的七大自然奇觀是尼泊爾的聖母峰、尚比亞/辛巴威的維多利亞瀑布、(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澳洲的大堡礁、北極光、墨西哥的帕里庫廷火山、巴西里約熱內盧港。

亞馬遜森林面積 四月份減少1123平方公里

2008.06.04  中央社

     過去九個月亞馬遜森林累積的伐林面積已比之前十二個月的累積值多出百分之十五。去年八月至今年四月間被砍伐的森林面積達五千八百五十平方公里;二零零六年八月至去年七月的面積為四千九百七十四平方公里。

     這些數據是巴西國家太空署公布的,結果證實亞馬遜森林遭砍伐面積有增無減的趨勢。非政府組織「亞馬遜人類與環境機構」(Imazon)的研究員韋瑞西莫表示,這意味著巴西政府宣佈採取的嚴厲措施不足以讓伐林速度慢下來。

     調查指出,四月份伐林面積最大的是馬托格羅斯州,達七百九十四平方公里;其次是羅來馬州,兩百八十四平方公里的森林遭砍伐;宏東尼亞的伐林面積為三十四平方公里。森林砍伐問題向來嚴重的巴拉州,因一連兩個月雲層聚集,能見度低,衛星照片只顯示減少十一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積。

     位處南美洲的亞馬遜森林總面積達七百萬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巴西,它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多樣性保留區,地球上百分之二十的生物品種都在那裡,包括一萬種魚類、一千三百種鳥類和三百種哺乳類。根據調查,在亞馬遜森林裡一公頃範圍內可以找到的植物品種,就比整個歐洲大陸加起來的要多。

     過去二十年,約百分之十七的亞馬遜森林已遭砍伐,面積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巴西的米納斯、里約和史匹瑞杜聖多斯三州加起來的土地面積,意即平均每十秒鐘一個足球場面積的森林消失。

3萬巨蟒竄佛州 連鱷魚都吃

中國時報 2008.05.17  黃建育╱綜合報導

 同歸於盡 ▲美國佛羅里達州「沼澤地國家公園」於2005年9月間發現,一條3.9公尺長的緬甸巨蟒吞下身長約只有牠一半的佛州鱷魚,但鱷魚的尾部與兩隻後足從彎曲呈U形的巨蟒腹部穿出,鱷魚和巨蟒雙雙畢命。(法新社)

     15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能吞下狗甚至鱷魚的超級巨蟒,已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盤據」,目前已超過三萬條,整個美國南部鄉野可能很快就被占據。分布在佛州的巨蟒大都屬緬甸種,最早是被人從緬甸帶進來當成寵物,後來又被放生野外。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食物暨農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馬左提經過2年研究後指出,巨蟒喜歡遷徙到鱷魚棲息的地方,包括佛州北部、喬治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

     在2002年至2005年期間,佛州當局捕獲了201隻緬甸巨蟒,但最近兩年抓到的數量增加了一倍,有418隻。最大的一隻身長達5公尺,重70公斤。

     美南部鄉野 快要被占據

     馬左提在報告中指出,這種蟒蛇雖然體積龐大,但沒有毒性。牠們的水性很好,能在短時間裡游很長一段距離。而研究人員將捕獲的緬甸巨蟒加裝無線電發送器後釋放,經過追蹤後發現,牠們在幾小時內能游60公里遠。

     緬甸巨蟒也不挑嘴,凡貓、狗、野兔、狐狸、松鼠、浣熊甚至鱷魚都來者不拒,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極強。

     估計緬甸巨蟒遷遷徙至佛州艾格萊沼澤地一帶後,族群數已達3萬隻。而這種蟒蛇已經衍生到整個半島。

     1年可輕鬆產下60至80個卵

     馬左提說:「母蟒蛇可以儲存精子,因此連續好幾年都可下受精過的卵。一隻50多公斤重的巨蟒,1年之內可輕鬆產下60甚至80個蛋。」他說,整個美國南部鄉野可能很快就被緬甸巨蟒占據。

全球野生動物 40年少3成

中國時報 2008.05.17  尹德瀚╱綜合報導

瀕絕動物中華白鰭豚(美聯社)
雙髻鯊(美聯社)。

     根據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編纂的「生命行星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自1970年以來已經劇減四分之一至近三分之一,而罪魁禍首就是人類,每年消滅所有其他物種的數量約1%。

     「生命行星指數」旨在測量地球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它根據科學期刊和網站資料庫的資料,追蹤全球各地1400多個物種,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的現況,結果發現從1970年至2005年,這些物種的整體數量減少27%,原因涵蓋汙染、種植作物、都市擴張、過度漁獵等等。報告指出,有些海洋動物的數量在10年間減少28%,一些陸地生物的數量也減少25%,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有非洲羚羊,劍旗魚和雙髻鯊;另外中國大陸長江的「白鰭豚可能已經滅種」。

     簽訂於1992年、以穩定物種數量減少速度為宗旨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即將在德國波昂召開會議,「生命行星指數」最新報告選在此時公布,旨在提醒該公約簽約國曾於2002年承諾,要在2010年使目前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速度「大幅減低」,然而各締約國迄今施行的政策顯然不足以達成上述目標

     「世界自然基金會」強調說,氣候變化在未來30年也將成為危及物種生存的重大威脅,該會呼籲出席波昂《生命多樣性公約》會議的各國政府能履行承諾,並於2020年達到「每年森林地減少0%」的目標

保育團體籲加政府採取積極措施保護北極熊

2008.05.16  中央社

     兩個知名的環保暨保育組織今天呼籲加拿大政府應追隨美國腳步,採取積極措施保護北極熊。

     美國昨天宣布將北極熊列為受威脅的物種。全球北極熊數量目前約為二萬五千隻,三分之二在加拿大,但加拿大政府迄今尚未宣布北極熊面臨任何危險。

     加拿大鈴木基金會環保組織多元生物政策分析師普拉金表示,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全球責任上,加拿大落後美國。

     一個獨立的科學顧問委員會二零零五年曾建議加拿大政府將北極熊列為值得關注的物種。北極熊分布於加拿大北極十三個不同的地區。當時的自由黨政府要求該委員會再做評估,但委員會上月表示,他們二零零五年所呈的報告不會改變,並將於今年八月將報告再呈給現任的保守黨政府。

     如果政府同意科學顧問委員會之請,將北極熊列為值得關注的物種,政府便須制定維持北極熊數量的計畫,但仍准許獵人獵殺。

     美國地質調查所去年表示,如果北極冰層融化的預測準確,至二零五零年時,三分之二的北極熊都將消失。

     科學家也指出,分布在加拿大北極十三個不同地區的北極熊,有五個地區熊數量不是沒有成長便是下降。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加拿大分會物種保護部主任艾文斯呼籲政府進行一項新的科學評估,並將北極熊生存條件較差的地區因素列入考量。

     艾文斯表示,這樣做的話,加拿大環境保護部便必須將某些較易受到傷害的物種列為受威脅物種,從而制定政策保護牠們的棲息地,並禁止人類獵殺。

     加拿大北極地區愛斯基摩人對美國將北極熊列為受威脅物種的報告嘖有煩言。他們認為,美國這樣做,將阻礙他們行獵。愛斯基摩人每年花費數百萬元,才能取得獵殺北極熊的權利。

     加拿大努納戊特特區是北極熊聚居最多的地區。該特區首長歐卡力克表示,目前該特區的北極熊數量正處於歷史性的高水平。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捕撈鮪魚 日本將暫停

日本鮪魚捕撈協會表示,油價高漲可能使日本漁民停止捕撈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鮪魚,台灣、中國大陸和南韓也可能跟進。圖為菲律賓Santos將軍港魚市販賣的黃鰭鮪魚。
(彭博資訊)

日本鮪魚捕撈協會主管27日表示,油價高漲可能使日本漁民停止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鮪魚捕撈作業,該協會正考慮阻止80艘漁船出海捕撈大目鮪和黃鰭鮪,期間可能為三個月或更長。協會主管說,台灣、中國和南韓也可能跟進。

大目鮪和黃鰭鮪為日本壽司店常見、價格適中的魚種,但因為油價飆高使捕魚成本遽增,且這兩種魚在漁場的數量持續下降,也使漁民考慮停止捕撈。

捕撈協會的主管說:「過去兩年,油料價格倍增,而魚源減少,我們已無利可圖。」

一向鼓吹保護海洋資源的綠色和平組織,對於亞洲各國打算暫時減少捕撈鮪魚的消息表示歡迎。

該組織呼籲,數十年過度濫捕的結果已使太平洋鮪魚數減少15%,基於環境保護的理由,應更進一步永久降低撈捕數量。

為解決過度漁撈並復育海洋資源,綠色和平組織倡議創立海洋保護網,保護全球40%的海域,漁船只能在其他海域進行規範許可的捕魚作業。

該組織在聲明中表示:「時間和鮪魚都快不夠了,不能任由撈捕船掠奪僅存的鮪魚資源。」

綠色和平組織成員27日也在公海上進行示威活動,從船上丟擲一面25公尺長、寫著「沒有魚就沒有未來」的浮旗,到西班牙籍捕鮪船Albatun Ters號的漁網裡,以阻止該船作業。

南太洋各國上周剛決定,從6月15日起,有執照的鮪魚撈捕船不得在其領土島嶼間的國際公海上捕撈鮪魚,船上並應隨時有漁撈觀察員。

【2008/05/28 經濟日報】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北極熊 快絕種啦

 
美國內政部14日宣布把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原因是北極海冰因全球暖化大幅減少,威脅北極熊生存。圖為美國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一隻北極熊。
(美聯社)

美國內政部14日宣布將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指出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海冰層逐年減少,北極熊必須受到保護。

內政部長坎普松在記者會上表示,30年來北極海冰大幅減少,預料情況會持續下去。坎普松說,這種減少的趨勢意味北極熊是可能在不久之後滅絕的動物。坎普松並引證科學家的說法,指出北極海冰的減少可能導致三分之二的北極熊在本世紀中期消失。

這是美國「保護瀕臨絕種生物法案」首次用於保護受全球暖化影響所威脅的物種。而商業界則擔憂,此舉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並以此規範二氧化碳排放。

坎普松表示,將北極熊列為保護瀕臨絕種生物的決定,包括當局的行政措施,目的在限制能源發展決策及其他與氣候有關行動的衝擊。

坎普松15個月前提議研究是否將北極熊列為「保護瀕臨絕種生物法案」的保護對象,當局之後便展開研究。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主管韋茲李表示:「科學證據十分明確,北極熊需要保護。」

【2008/05/16 聯合報】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關路燈 減碳救地球

廿二日是「地球日」,看到台灣三大宗教團體,分別提出一些減碳措施和活動;另外也有一些團體提出「關燈」或「不開車」等活動。這些團體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是能否影響大眾,真正達到減碳的目的,實在令人懷疑。

仔細思考,應該可以找到一些能夠有助減碳的具體措施。我覺得「減少路燈」是可以做也應該去做的事。

會有這樣的想法,起因於我多年前在南投鄉間買了一小塊山坡地。有一年清明節前後晚上上山,意外發現螢火蟲處處閃耀。後來道路拓寬了,也裝了路燈。往來方便許多,但在路燈照到的地方,再也看不到螢火蟲。

台灣為什麼要在鄉間裝設那麼多的路燈呢?我猜那是地方民代爭取來的,認為那是在為村民謀福利。無可諱言的,有了路燈照明,晚上出入較為方便,但因此消耗的能源和對其他生物造成的不利影響,兩相衡量之後,是否值得呢?

四月初,我和女兒到日本伊豆賞櫻,夜宿伊豆高原,出外散步,發現除了主要道路外,其他小路都沒有路燈,在眼睛適應了黑暗後,我們看到與日間明亮燦爛迥異的櫻花朦朧的美。

我的具體建議是:撤除鄉下的路燈,或至少減掉一半,或在晚上十點後熄掉路燈。此外,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的路燈也可減半。如此可以節約不少能源,有助於減碳救地球。

【2008/04/20 聯合報】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挖除紅樹林防洪?七股人反彈

中國時報 2008.05.27  康日昇╱七股報導

 殺風景 ▲七股溪口紅樹林保護區原來景色優美紅樹林,被挖土機挖得慘不忍睹。(康日昇攝)

     七股溪口紅樹林保護區廿六日突然出現兩輛挖土機,將海茄苳紅樹林連同土方一起挖除,用6輛拼裝車載走,台南縣生態保護學會理事長邱仁武接獲附近民眾反映,認為紅樹林保護區動植物溼地生態豐富,相關單位不該任意破壞。

     七股鄉邱姓鄉民昨天經過七股溪口紅樹林保護區,發現兩輛挖土機正在挖除紅樹林,連同土方不知被載往何處,他認為該處紅樹林保護區每天都會吸引大批白鷺鷥、夜鷺及各種鳥類棲息,還有各種招潮蟹及魚蝦聚集繁殖,豐富的溼地動植物生態景區,吸引各地遊客前往觀賞,任意破壞將影響生態觀光發展。

     施工不當 恐將破壞溼地生態

     生長在海岸河口的紅樹林,具有保護海岸水土及生態環境功能,月前緬甸發生災情慘重的海岸颶風水患,國際生態專家都認為是當地海岸紅樹林遭破壞後,引起大自然反撲的後果,如今看到七股溪口紅樹林保護區遭挖除,讓許多關心生態環境鄉民相當氣憤。

     溪段寬闊 造成水患另有原因

     邱仁武理事長接獲反映,經查詢是縣府水利處海岸保護科發包的七股溪疏濬工程,他認為該處溪段相當寬闊,被挖除紅樹林保護區根本不會阻礙排水順暢,造成水患另有其他原因。

     縣府水利處海岸保護科長王國安表示,由於七股溪口紅樹林保護區會影響排水順暢,才會發包疏濬,事先曾與地方人士協調,將只挖除位於比較狹窄溪段的兩座小島紅樹林,保留寬闊溪段的較大紅樹林保護區,兼顧紅樹林生態保護及排水防洪安全

保護區遭破壞 環頸雉剩20隻

中國時報 2008.05.27  汪慧星╱新市報導

 草地貴族 ▲南科保護區環頸雉會在草叢內奔跑嬉戲及覓食,遇驚擾則會躲在草叢避敵,神情雖驚慌卻不失優雅。(汪慧星攝)

     標榜係國內唯一營造科技人文、生態並存的南科園區,此際又是群鳥齊鳴的季節,區內最具特色的台灣特有亞種保育鳥類環頸雉,經常帶給喜愛賞鳥的科技人驚喜,可是,保育團體田野調查發現,30公頃保護區因難防人為因素破壞,僅存不到20隻環頸雉,令人唏噓。

     南科於八十六年畫設30公頃生態保護區及20公頃緩衝區,這項兼具開發與保育的創舉,是繼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後國內第二個取得法源依據的生態保護專區,每年四至七月不但有列入保育的夏候鳥燕行鳥成群飛抵進行繁衍,更是台灣特有亞種環頸雉的棲息地。

     可是,由於園區開發大興土木帶來不可避免的衝擊,加上長年以來不乏濫捕環頸雉等人為破壞,導致保育鳥逐年銳減,儘管南科管理局每年編列經費進行環境復育作業,但建設難敵破壞致成效有限。

     根據調查發現,目前在保護區棲息的燕行鳥僅兩個族群約數十隻,與當初劃設保護區時,曾出現4、500隻成群飛抵園區棲息繁衍的盛景相較,令保育團體不禁慨嘆,這就是開發與保育難以兼顧及維持平衡的無奈。其次,經常讓喜愛賞鳥的高科技人驚喜的是,常會碰上環頸雉成對在草叢內奔跑嬉戲及覓食,此一景象,是目前保護區最具特色及彰顯生態活力的美景。

     可是,保育團體調查統計,目前保護區內的環頸雉數量僅約20隻,保育人士表示,環頸雉也會繁殖,長年來數量不增反減,主因係遭人為濫捕所致。

研究重鎮 北港水林最有蝠氣

中國時報 2008.05.19  張朝欣╱水林報導

     台灣永續聯盟調查,全世界目前已知黃金蝙蝠數量以雲林縣最多,分布熱點在北港及水林地區,是黃金蝙蝠的故鄉,牠帶來一波蝙蝠研究熱潮,不僅帶動地方發展,更讓民眾重新了解蝙蝠,讓蝙蝠不再與吸血鬼、黑夜使者畫上等號。

     蝙蝠因奇特外形、晝伏夜出、部分蝙蝠嗜血習性,且常在恐怖片裡擔任吸血鬼幫凶,讓民眾誤解是恐怖不祥的動物,受到人類不公平對待,中南美洲僅有的3種吸血蝠,即因人類破壞棲息地與濫殺,其中2種已瀕臨絕種。

     張�嘉表示,並非所有蝙蝠都是晝伏夜出,果蝠白天即可活動,蝙蝠的臉孔多樣有趣,有些像老鼠、小豬、馬兒、狐狸,或具有龐克頭或兔耳造型,非常可愛,體毛也不全是黑色,還有白色、金黃色、紅棕色。

     張�嘉指出,蝙蝠對人類農業、醫藥,甚至軍事都有幫助,且完全免費。農業上,單隻食蟲蝠1夜即可吃掉上千隻昆蟲,排泄物則是1種優質磷肥;醫學上,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酵素,已成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最佳藥物;軍事上,人類模擬蝙蝠的回聲定位發明了雷達。

     張�嘉說,眾多蝙蝠中,以黃金蝙蝠最受歡迎,黃金蝙蝠正式名稱為「金黃鼠耳蝠」,民眾以其金黃色體毛,通稱為黃金蝙蝠,也有人認為牠像倒吊的金色鈴鐺,稱為「倒吊鈴」,每年清明前後陸續出現在北港、水林地區,觀賞這群充滿「蝠」氣的嬌客,已成為生態保育人士的重要課程

蝙蝠幫除蟲 誠正國小菜圃很有機

中國時報 2008.05.15  張朝欣╱水林報導

 除蟲有幫手▲誠正國小在校園有機菜圃周邊設置蝙蝠屋,讓蝙蝠幫他們除蟲,並用蝙蝠糞便當肥料。(張朝欣攝)

     「白天小鳥吃蟲,晚上蝙蝠除蟲,我們的有機菜圃最天然!」誠正國小在校園有機菜圃周邊設置10餘個蝙蝠屋,讓蝙蝠幫忙除蟲,學童還收集蝙蝠糞便當肥料,1個月下來,蔬菜長得好,「蝙蝠除蟲與施肥法」的成功示範,有機農業的施作者也感興趣,紛紛想要來學習

     校園設蝙蝠屋 星國來取經

     誠正國小教師張�嘉長期研究黃金蝙蝠,致力推廣蝙蝠生態保育,在校園內設置70餘個蝙蝠屋,連新加坡生態學者都特地前來取經,上個月進行「蝙蝠除蟲與施肥法」研究,在校園菜圃旁增設蝙蝠屋,小朋友擔任研究小志工。

     小朋友每天記錄蝙蝠的生活作息,觀察菜圃蟲害與蝙蝠作息的關聯性,發現設置蝙蝠屋後,菜蟲有減少,非常興奮,小朋友還有1項工作,就是收集蝙蝠糞便,因為它是有機磷肥,施用後可減少化學肥料對土地的傷害。

     校長吳逢書表示,雲林縣各校正推展有機菜圃的教學與施作,配合蝙蝠屋,成功形成天然生態園區,許多有機農業施作者非常感興趣,紛紛詢問細節,希望生物防治方法,種出最價廉物美的有機蔬菜。

     生物防治法 國內剛起步

     張�嘉指出,過去雲林縣保育體制內幾無任何關於蝙蝠的介紹、教具研發與保育措施,今年在教育部、林務局、縣府補助下,已與台灣永續聯盟、臺南大學一起合作,進行「蝙蝠科學教材研發及保育推廣計畫」,讓蝙蝠研究邁進一大步。

     張�嘉說,國外有機果園的農夫已成功用蝙蝠屋吸引蝙蝠居住在農地旁,達到除蟲效用,國內則是剛起步,誠正國小目前在新竹、嘉義及雲林地區數處有機農田旁,置掛30至40個蝙蝠屋進行研究,期望能像國外有機果園一樣,廣泛且實際的推廣蝙蝠除蟲與施肥。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護漁 海巡與漁民都有改善空間

每年四月起,總傳出日本巡邏艇在我方劃設的「暫訂執法線」附近,干擾我漁船作業,漁民事後指責海巡署護漁速度太慢。其實,漁民在海上若能多與海巡溝通,讓海巡掌握重點漁區,加上海巡署在海上處理案件時,如果對漁民的詢問作業也能簡化,或許就能縮短護漁速度。

蘇澳區漁會說,每年四月到七月間是黑鮪魚汛期,也是台日漁業爭議的高峰期。從今年四月下旬起,已接獲三十九件通報,指稱我國漁船在「暫訂執法線」附近作業時,遭日本巡邏艦干擾。

由於抱怨海巡署巡邏艇前往處理太慢,最近更有漁船以自力救濟的方式,企圖包圍日方巡邏艇,與日方對峙,一度引起國際間緊張。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鑑於保障台灣籍漁船在海上作業的權益和安全,早在兩年多前就希望漁民安裝「漁船監控系統」(VMS)。透過這套系統可即時掌握漁船作業的動態與位置,確保日後一旦與日本發生爭執時,成為談判的根據,不會形成我方漁民說沒越界,但日方指控漁船越界的情況。

但據了解,台灣有的船隻不想裝設「漁船監控系統」,有的船隻裝了卻沒開機,造成海巡署在海上掌握重點漁區的困難。為何漁民在海上,甚至在「暫訂執法線」附近作業時,不想打開「漁船監控系統」,讓人留下許多想像空間。

海洋巡防總局海務組副組長蔡長孟說,漁民在海上經常沒有打開「漁船監控系統」,有時用無線電頻道溝通時,部分漁民也不想回話,造成護漁作業困擾,希望漁民能打開「漁船監控系統」,讓海巡署巡邏艇可隨時掌握重點漁區,一旦我方漁民可能被日方巡邏艇干擾或追逐時,可在最短時間內抵達案發海域護漁。

他表示,我國漁船遭日方巡邏艇干擾,甚至可能被扣船時,漁民通常會向蘇澳區漁業電台通報,請求巡邏艇前往護漁,但有時日艦見我方漁船沒有進一步越界,或是監控情況解除時,我方巡邏艇在趕往過程中或到現場後,想以無線電聯絡,漁民都不想回應,造成許多處理過程時間上的浪費。

海洋巡防總局國際科長林安台表示,其實我方劃設的「暫訂執法線」,日方與我國都有初步認定的共識,有時我國漁民的漁具不小心越界了,也曾讓我們進入撈取。

據了解,根據日方的「經驗法則」,台灣漁船雖然在「暫訂執法線」內,但漁具漂過界,通常日方巡邏艇就會開始注意,監控我漁船作業,讓漁民無法安心作業。

海巡署對此曾要求漁民的船隻與漁具都不要越界,確保作業順利,但宜蘭縣漁民權益協會總幹事李源章說,海上洋流無法掌握,漁具一放出後,有時難免會越界。

他表示,一旦遭日方干擾的台灣漁船向海巡署通報,巡邏艇抵達現場後,總是透過無線電詢問我方漁船太過詳細的船籍與個人資料,甚至連身分證號碼也要問,這樣無疑在共用的無線電空間中,透露許多個人保密資料給其他友船知道,造成漁民反感;也造成漁民有事時,只會開機與外界聯絡,一旦遭日方干擾的狀況解除時,乾脆關機,不想面對巡邏艇的詢問。

李源章說,海巡署海上詢問過程時間長,好像警方在問案偵訊,過於打擾漁民作業,如果他們要漁船的進一步資料,可以在漁船進港後蒐集,想要多詳細漁民都可以提供。

單就台灣北方漁民的作業範圍,就廣達十八萬一千平方公里海域以上,除非我方巡邏艇數量夠、全面二十四小時護漁,漁民就不會指責海巡單位護漁不力。

但以現階段的現實面來看,漁民如果能讓海巡單位掌握重點漁區,隨時保持溝通,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海巡單位在處理詢問過程中,也不要過於打擾漁民,打開他們溝通的心防,護漁不力的抱怨或許就可減少一些。

【2008/06/06 中央社】

農委會教農民減肥 推動綠肥和有機肥料

油價漲,民眾忙省油,肥料今天起漲價,政府也推出「合理化施肥方案」,教農民「減肥」。農委會成立合理化施肥輔導小組,協助農民勿濫用肥料,並推動近5萬公頃農田採用綠肥和有機肥料,以降低用肥成本、穩定農產品價格。
化學肥料今天起全面漲價,雖然有政府補貼七成漲幅,但農民購買的肥料價格仍上漲四成二。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肥料漲價的同時,農委會推出多項配套方案,其中一項是「合理施肥」,農委會遍布全台的九個農業改良場、種苗繁殖場和農業試驗所,即日起組成「合理化施肥輔導小組」,教育農民別再過度使用肥料。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場長陳榮五擔任「合理化施肥小組」召集人。他表示,小組5月底展開三大施肥輔導計畫,第一步先展開合理化施肥技術宣導和講習,這星期就已在全台北中南東各區辦了17場,預計今年之內要辦183場。
合理化施肥輔導小組也要免費協助農民辦理土壤肥力檢測和和作物需肥診斷服務。陳榮五說,今年預計辦理3萬件免費檢測。
【2008/05/30 聯合晚報】

農民要減肥啦 肥料超用達3成
肥料(白色粉末)應埋入土中,但農民常直接撒在土表。
農委會/提供
 
部分農田因過度使用肥料,土壤已酸化或結成團塊,對肥料的吸收力大大減弱。
農委會/提供

肥料漲價,農民拚命搶購肥料,但農委會調查發現,台灣農田超量使用肥料30%,肥料過度使用造成土壤酸化、肥料吸收率降低,以至農民愈用愈多愈無效,形成惡性循環。

僅撒土表易流失

農委會調查發現,台灣一年使用化學肥料120萬公噸,但其中超量使用30%,相當於一年多用了36萬多公噸。台中農改場場長陳榮五表示,農民超量使用肥料,主要原因是農民為了節省人工成本,未先挖土再施肥,反而是直接把肥料撒在農田土表,日曬雨淋之下,肥料容易蒸發或被沖蝕,於是農民常會加量施肥。

陳榮五解釋,正確的施肥方式,應該是先挖土,把肥料植入土中,而非灑在土表;但因現在人工成本高,一個掘土工人一天的工資就要800元,相較之下,漲價之前的肥料每公斤才5元,一個工人的工錢相當於160公斤的肥料,足夠一分地使用,也造成農民不願先挖土再施肥。

超用致土壤酸化

過量使用化學肥料也造成土壤的酸化。陳榮五說,化學肥料之於土壤,就像人體用藥一樣,用太多絕非好事,一旦肥料長期過量使用,會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土壤會變黏,植物根部的吸收力就會減弱。

另外,肥料在酸化土壤中容易流失,不易被吸收,有時甚至流失一半以上,肥料效力無法發揮,農民只好加倍使用,結果愈用愈多。

因此,在物價高漲的現在,農委會決定教育農民合理化施肥,不要再過度使用肥料,影響台灣的農田土壤肥力。農委會表示,農民如果可以合理化施肥,預估一年可減少30萬噸以上的化學肥料用量,對土壤、生態、農產成本和消費者都是好事。

【2008/05/30 聯合晚報】

肥料污染井水 飲用恐致死

毒物科醫師指出,肥料流入井水,使得井水帶有銨、尿素、硝酸鹽、亞銷酸鹽,會導致飲用者產生變性血紅素,導致發紺、頭暈、頭痛、步態不穩,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

肥料成分多為氯化銨、尿素、硝酸銨,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主治醫師葛謹指出,植物吸收肥料後,人再食用則安全無虞,但是有研究發現,若肥料流入井中,銨、尿素、硝酸鹽、亞硝酸鹽污染井水,則有引發變性血紅素的疑慮。

他說,血紅素正中央有二價鐵,而飲用含有銨、尿素、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污染水,則會變為三價鐵,血紅素無法攜帶氧氣。

病患會出現發紺、頭暈、頭痛、步態不穩等症狀,若是血紅素變性超過五成,病患甚至會有致命的危險。

此外,葛謹呼籲,家中的肥料也要收藏好,過去曾有個案報告指出,白色圓圓的肥料和鹽巴很類似,曾有民眾誤以為肥料是鹽巴,誤用來醃漬食物,導致肥料中毒。

【2008/05/30 聯合晚報】

家燕繁殖期 築巢民宅穿梭飛舞

現在正是家燕的育雛期,只要留心觀察,在部分人家的屋簷下,就可以看到牠們忙著餵食幼鳥。
記者曾吉松╱攝影

家燕是國內最容易見到的候鳥,近來在大街小巷幾乎都可看到牠們穿梭飛舞,而且就將鳥巢築在民宅的屋簷下,民眾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牠們的蹤影,十分有趣。

專家指出,家燕可說是最不怕人、甚至最懂得利用人類的野鳥,現在是牠們的育雛期,幾乎整天都忙於捕食昆蟲來餵飽幼鳥。等到八月幼鳥長大,就會集體飛回東南亞的越冬棲地,直到明年春天再度出現。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鳥類專家沙謙中指出,台灣最常見的燕科鳥類包括家燕、洋燕與赤腰燕,其中家燕數量最多,也最親近人類:通常每年二月底三月初從南方越洋飛到台灣,將巢築在有人居住房屋的騎樓樑上。

雛鳥大約於五月初孵出,到了秋季,幼鳥可以長途飛行,再成群飛回東南亞度冬。家燕平常各自覓食過活,但南移時會集體行動,因此南遷前,往往出現幾百隻聚集在電線桿上的壯觀景象。

沙謙中指出,家燕算是築巢地點離人類最近的野鳥,原因是燕子以空中的飛蟲為食,民宅有燈光,因此聚集的蟲類特別多,甚至連晚間都可捕食。另一方面,鳥巢築在梁上,也可減少蛇鼠之類侵襲。燕子會記得築巢的位置,只要舊巢在,第二年會續用。中國傳統認為燕子築巢是吉兆,不會毀巢。

洋燕與赤腰燕則是不遷徙的留鳥,但因鳥類只有繁殖期才會用到巢,所以現在也是觀察的好時機。以外型來說,三種燕子都有黑色的頭與上半身,腹部特徵各不同。洋燕的巢型類似家燕,但是通常將巢築在如高架橋縫隙等處,距離民宅較遠;赤腰燕的鳥巢也在屋簷下,不過形狀是較複雜的袋型。

【2008/05/25 聯合報】

追擊飛蟲 燕飛技巧無與倫比

鳥類飛行能力有天壤之別:例如剛被部分團體選為國鳥的藍鵲,飛行的速度就不快,距離也不遠,因為它漂亮的長尾巴在飛行中相當礙事。屬於鴉科的藍鵲,自然界天敵不多,又在地面與樹上覓食,飛行只是必要時「轉移陣地」的通勤行為,不需要太講究。

但對燕子來說,飛行技巧就是攸關肚皮的大事。燕子是純肉食性鳥類,完全以昆蟲為食,而且都是「空對空」獵殺:牠們就是看準了空中的飛蟲,然後張大嘴巴衝過去。

為了追擊飛蟲,發展出極為高超的飛行技巧:經常可以在大街小巷中看到燕子以離地一呎的超低空掠過,一路還可以躲開路上所有行人車輛電桿等障礙物,突然垂直爬升,來個空中一百八十度轉彎,再度俯衝下來「掃射戰場」。鑽趨閃避與驟然加減速度的本事,足以讓所有人類的特技表演小組為之失色。

燕子的遠親雨燕的飛行性能更為極端:雨燕是除了游隼之外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也是它英文名swift(迅捷)的由來。雨燕外觀上比一般燕子翼展更長,在空中看起來像是一彎新月。

生物學家利用連續攝影發現,雨燕的雙翅甚至可不對稱拍動,藉此在飛行中急速轉變方向。雨燕甚至已經演化到畢生中大多數時間停留在空中,連交配都在飛行中完成。部分品種的雨燕甚至在空中睡覺,除了孵卵期外根本不落地。

但雨燕是標準的「上天一條龍,下地一條蟲」:因為四隻足趾都朝前,無法如一般鳥類般扣緊樹枝或電線,所以只能攀在岩壁上。而且雨燕翅膀太長,必須從高處落下才有足夠空間拍翅起飛,如果落到平地上,注定死路一條。

雨燕不能落地,因此也難以像一般鳥類啄取泥土草葉來築巢,只能利用空中「撈」到的少數材料,加上羽毛,混合自己的唾液築成鳥巢。被視為補品的燕窩,就是生長在東南亞的金絲雨燕巢。雨燕通常在懸崖或舊式高樓的簷下築巢,整群堆聚在一塊,與鳥巢各自分立的一般燕子很容易分別。



【2008/05/25 聯合報】

等候三年只為一聲蟬鳴 吳金黛讓聲音找到自己的故事

2008.05.30  專訪╱中時電子報總編輯郭至楨、撰文整理╱中時電子報守寍寍

    你聽過失戀青蛙的悲鳴嗎?老人數鰻苗又蘊含著什麼樣的節奏感?蛤殼也可以做成音樂?這些躲在世界各個角落、乍聽之下稀鬆平常的聲音,到了風潮唱片音樂創作總監吳金黛的手中,她總能像變魔術似的,創作出一個又一個動聽的故事。這樣的創作能量,也讓她抱走一個金曲獎座。

    學觀光、教英語,最後畢業於美國楊百翰大學音樂系,吳金黛的音樂之路看似無心插柳卻走得理直氣壯。學成歸國應徵工作時,風潮唱片明明要徵求的是男錄音師,吳金黛硬是說服老闆錄取了她,從此一頭栽進音樂裡。

    頂著外國留學的光環,吳金黛卻非外人想像中的嬌嬌女,她彷彿身形瘦弱卻充滿活力。吳金黛的工作服不是套裝高跟鞋,而是縫滿口袋的背心或夾克,搭配耐髒長褲及球鞋,方便她上山下海收錄聲音。外出錄音時,吳金黛的口袋總是被各種與錄音相關的小東西塞得飽滿,口袋的邊緣還插著原子筆和紙;肩上的另一個背包,則裝了電池、錄音帶,以及一支毛茸茸的大型麥克風。

    有了這些標準裝備,吳金黛跑遍全台灣,忠實收錄各種自然的聲音。但並非每次錄音都水到渠成,還得靠著她的創意與靈感,讓聲音說出自己的故事;就算是鄉下賣菜車的喇叭叫賣聲,經過吳金黛的巧思巧手,都融合成曼妙的生命組曲。曾經,她為了捕捉暮蟬的聲音,誤打誤撞「介入」了一場青蛙三角戀,最後成為《森林狂想曲》裡的意外的精彩音樂。

    還有一次,吳金黛為了收錄一年才有一次的台灣爺蟬的鳴叫,連續三年下到南台灣。第一年不成功,第二年再來;遇到南台灣罕見雨季昆蟲躲起來,她也不氣餒,約好第三年再試一次,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讓她等到台灣爺蟬。

    在從事音樂工作以前,吳金黛也跟你我一樣,只保存著視覺的記憶。不過,在她被一大群旁若無人、理直氣壯、大聲鳴叫的青蛙給嚇到之後,卻從此愛上了這份工作。當她開始收錄野外的聲音,才開始把耳朵打開去認真聆聽、注意各種細節,那時候,一些聲音開始進入吳金黛的生命中,她的記憶場景變得非常完整,它是包括視覺、溫度、聲音、嗅覺的三度空間,而不是一種平面的視覺感。

    「人只會聽到他想要聽到的聲音。」吳金黛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來形容「耳邊風」,人們逛街時其實可以聽到很多聲音:汽車的聲音、商店播放的音樂,但大部份人都不會注意。如果那時候撒一把銅板,每個人都聽到了!這表示,感官可以選擇性的開啟。吳金黛鼓勵大家用心靈開啟一個全新的世界,「當你把感官打開時,你會發覺打開的不只有視覺、聽覺……只要多打開一部份,很多的感官就都被打開了!」

    與天王、天后級歌手造價動輒百萬、千萬元的豪華錄音室相比,吳金黛的錄音室相形見絀卻最多彩豐富,因為她的錄音室無所不在:山林裡的濕滑泥地、海岸邊的沙灘礫石,只要有聲音的地方,吳金黛就是能夠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特別故事。

    下一次,如果你在山林野外,看到一個女孩,拿著一支比她手臂還粗的麥克風專注錄音時,請隨著她一起靜靜地體會大地的呼吸,因為那種呼吸的聲音,正是大自然最豐沛的生命力呈現!

大自然聲音的傳信使者:吳金黛

2008.05.30專訪╱中時電子報總編輯郭至楨、撰文整理╱中時電子報守寍寍

    以上這段音樂,你可能非常熟悉,它常出現在許多音樂頻道或廣告裡,它來自於國內少數專門從事大自然生態錄音的音樂工作者,吳金黛小姐的手筆,她同時也是風潮唱片的音樂創作總監。她製作了許多珍貴的音樂專輯,更是多次入圍國內金曲獎的常客。

    吳金黛曾經被一大群旁若無人、理直氣壯、大聲鳴叫的青蛙給嚇到,從此開始收錄與保存大自然珍貴聲音的追求之路。我不知道聲音對吳金黛而言是一種什麼樣的元素,但我真的能從這些她與大自然共存、融合的美麗旋律中,感受到生命的脈動與情感的變化。今天節目中,很高興邀請到最善於捕捉大自然律動的聲音達人吳金黛。

    郭至楨問(以下簡稱「問」):聲音這個元素對你來說,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你如何詮釋對聲音的感覺?這裡的聲音,可能是人說話的聲音、可能是蟲鳴鳥叫、可能是雨水滴落在小池塘的聲音,可能是一般人認為不怎麼樣的聲音,或者聽不到的聲音,但你卻總能抓到我們聽不到的聲音。

    吳金黛答(以下簡稱「答」):聲音不像視覺,它很容易被忽略,有點像空氣一樣,其實一直都在,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去注意到那麼細微的部份。

    人只會聽到他想要聽到的聲音,至於不想聽到的聲音,就不會聽到,所以會有「耳邊風」。例如現在你走在東區的馬路上,其實你可以聽到很多聲音;汽車的聲音、商店播放音樂,如果夏天,可能還會聽到蟬叫或鳥叫,但大部份人都不會去注意這些聲音。但那時如果你撒一把銅板,每個人都聽到了!都會回頭。

    聲音其實就是這樣,你會選擇性去聽到你要聽到的聲音。

    其實我早期也像這個樣子。剛投入錄音工作時,我也會回想以前曾在國外比較自然的地區,例如森林或國家公園裡的一些畫面,但我回想到那些場景時,都不會有特別的記憶,只有視覺的記憶。

    我早期也是跟大家一樣,但因為我投入這份工作,去收野外的聲音的時候,我才開始把耳朵打開去認真聆聽,一些聲音開始進入我生命中,開始錄音、注意到細節後,場景變得非常完整,它是三度空間的、而不是一種平面的視覺感。甚至當我回想過去錄音的一些場景時,我不但記得視覺的場景、還記得聲音的場景、甚至還記得嗅覺的場景、溫度的場景。

    當你把感官打開時,你會發覺打開的不只有視覺、聽覺……只要多打開一部份,很多的感官就都被打開了,那是很有趣的一個部份。

    問:的確,我們在對自己生命記憶做回想時,往往是靜態的視覺暫停,但你可能都忘了那樣的場景中,有什麼聲音元素與你互動。如果我們能多一點想像、多一點感官的開啟,或許會讓我們記憶更豐富。金黛你投入這麼多的大自然生態音樂收錄,讓你的感官從視覺、聽覺到全身都在運作,在這過程中,會不會聽到讓你覺得厭煩的聲音?還是說,就算是噪音,也會被你轉換成旋律?

    答:在我清醒的時候通常是這樣子。當我早上很不想起床、卻被工程的聲音吵醒時……因為你就是必須接受,這些聲音就是你生活中的一部份。我做這系列蠻高興的,因為這幾年開始有人講要聽大自然的聲音。

    以前印象中較少聽人說要去聽青蛙、聽鳥的叫聲,但當我們這個系列已變成一個口碑時,大家開始會去講這件事。一般印象裡,覺得大自然的聲音是很優美的,但實際錄音時,大自然的聲音也可以變得不是那麼優美。例如我在這個地方想錄一隻鳥叫,但遠處有一管溪水……,溪水應該是很好聽的,但如果它是在一百公尺或五百公尺以外,你會覺得那管溪水真的很吵,那個「嘶﹣﹣」的水聲,破壞了原本想錄的鳥叫聲,但你就是必須接受它,因為那就是自然,根本沒辦法把水關掉。

    攝影時,我可以取我要的角度,但錄音是沒辦法的,角度怎麼取,水就是在,就是得想不同的方法克服這東西。

    問:到底大自然的聲音是「純淨才最優美」,還是應該去接受大自然本就多元的聲音呢?我們該如何解讀生命中、空氣中釋放出來的大自然元素?

    其實大自然的原音可以是這麼樣單純的,而那個單純是讓人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讓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環境的場域之中。金黛你在收錄聲音時,有時候天時、地利、人和,你可以收到很漂亮的聲音,有時卻不盡然,會收到很多其他的聲音。在《我的海洋》這張專輯裡,聽到不同地區海邊的聲音,有時那個純淨是包含其他聲音的,例如在海邊收錄到人們戲水的聲音,而那個聲音很融合。

    這麼多聲音進入你耳朵,你怎麼去思考並解讀每一次進來的聲音?它代表什麼意義?讓它最後呈現出我們聽到的完整旋律?

    答:以鳥叫為例,大部份的鳥是有旋律性的,如果不是有旋律性、起碼也會有些節奏性,那些東西都是可以拿來玩的;蟲跟青蛙等等,它也是有節奏的。例如我做《森林狂想曲》的時候,我是下班後跟朋友在半夜去烏來泡腳,聽到一些蟲在「唧唧唧唧唧」、一些青蛙「啾啾啾啾啾」,牠們會有一些自然的音高,把那些音高組織起來,就變成《森林狂想曲》了。泡腳時,曲子當場就出來了。

    因為那次的經歷,我覺得牠們的聲音真的很有趣,可以拿來玩。做《森林狂想曲》或做《鳥》專輯的時候,收回來的聲音我要花很長的時間一直不斷去聽,看哪一個聲音可以給我靈感。

    例如在《鳥》專輯裡我寫的一首《黃鶯出谷》,有一隻鳥叫做黃鸝鳥,黃鶯就是黃鸝,牠的叫聲就是「答啦啦」,就把那個旋律拿出來發展。

    有生命的動物叫聲是一回事,海洋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基本上海的節奏也不固定、也沒有旋律,所以我每次都要聽很久很久,但往往聽十分鐘我就會睡著。因為海的聲音真的會讓你聽起來很放鬆,所以就會睡著。後來我覺得,我需要進到一個情境,不能在那邊死死地聽一種聲音。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捕撈鮪魚 日本將暫停

日本鮪魚捕撈協會表示,油價高漲可能使日本漁民停止捕撈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鮪魚,台灣、中國大陸和南韓也可能跟進。圖為菲律賓Santos將軍港魚市販賣的黃鰭鮪魚。
(彭博資訊)

日本鮪魚捕撈協會主管27日表示,油價高漲可能使日本漁民停止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鮪魚捕撈作業,該協會正考慮阻止80艘漁船出海捕撈大目鮪和黃鰭鮪,期間可能為三個月或更長。協會主管說,台灣、中國和南韓也可能跟進。

大目鮪和黃鰭鮪為日本壽司店常見、價格適中的魚種,但因為油價飆高使捕魚成本遽增,且這兩種魚在漁場的數量持續下降,也使漁民考慮停止捕撈。

捕撈協會的主管說:「過去兩年,油料價格倍增,而魚源減少,我們已無利可圖。」

一向鼓吹保護海洋資源的綠色和平組織,對於亞洲各國打算暫時減少捕撈鮪魚的消息表示歡迎。

該組織呼籲,數十年過度濫捕的結果已使太平洋鮪魚數減少15%,基於環境保護的理由,應更進一步永久降低撈捕數量。

為解決過度漁撈並復育海洋資源,綠色和平組織倡議創立海洋保護網,保護全球40%的海域,漁船只能在其他海域進行規範許可的捕魚作業。

該組織在聲明中表示:「時間和鮪魚都快不夠了,不能任由撈捕船掠奪僅存的鮪魚資源。」

綠色和平組織成員27日也在公海上進行示威活動,從船上丟擲一面25公尺長、寫著「沒有魚就沒有未來」的浮旗,到西班牙籍捕鮪船Albatun Ters號的漁網裡,以阻止該船作業。

南太洋各國上周剛決定,從6月15日起,有執照的鮪魚撈捕船不得在其領土島嶼間的國際公海上捕撈鮪魚,船上並應隨時有漁撈觀察員。

【2008/05/28 經濟日報】

綠島未設污水處理 專家擔心珊瑚受影響

台東觀光勝地綠島,每年湧入數十萬觀光人潮,每日最高排放廢水量一千五百多公噸,不過島上未設置污水處理廠,學者專家擔心影響綠島珊瑚礁。

這一兩年綠島珊瑚礁感染「黑病」,部分學者專家懷疑是綠島排放廢水導致,因此綠島至今連一個污水處裡設施也沒有的問題再度受到關切。

負責綠島珊瑚總體檢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珊瑚的生長條件需要潔淨、貧養、鹽度穩度、水淺、陽光充足、溫度適宜的海洋環境,且大部分的珊瑚礁都距離岸邊很近,因此容易受到人為活動影響。

綠島珊瑚黑病是否和排放廢水有關,還需進一步調查,不過可確定人口密稠處感病的情況最嚴重。陳昭倫建議綠島應該迅速設置簡易廢水處理設施。

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綠島管理站表示,綠島每年的觀光人次超過三十萬,污水處裡不容忽視,不過設置大型污水處理廠,可能面臨土地徵收等問題,緩不濟急,最好是綠島監獄、大型飯店、學校等大單位,可自行先設置雨水、污水處理設備,再進一步處裡一般家庭廢水。

台東縣環保局表示,綠島單日最高排放的廢水是一千五百五十噸,離島建設條例經費規劃在綠島三個村落設置生態型廢水處置設施,將淨化後的水排入海裡;不過最近相關人員又有新的意見,希望將全島的廢水全回收再利用,因此綠島大型廢水處置廠該如何規劃,還要進一步評估。 

【2008/05/28 中央社】

竊取鯨肉疑雲 日環保團體為涉攔貨道歉

日本反捕鯨團體「日本綠色和平組織」日前指控日本捕鯨船「日新丸」號的十二名船員竊盜鯨魚肉寄回家,但這個組織擅自攔截船員所托運的貨物,涉嫌竊盜,此案正由日本警方偵辦中。今天他們已向貨運公司致歉,並表示船員們是否違法,由警、檢調查。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今天接受採訪時,對於擅自拿出「日新丸」船員們託「西濃運輸」貨運公司運送的鯨肉,造成貨運公司困擾,已致歉。

這個組織也說,「日新丸」船員們的行為是否違法,不是他們能判斷的,組織會全力配合警方、檢察官方面的調查。

這個保育組織擅自攔截「日新丸」船員所寄送的鯨肉包裹一事,「西濃運輸」十七日向日本青森縣警方報案,目前警方以涉嫌竊盜的罪名偵辦中。

日本綠色和平組織十五日表示,在追蹤四月十五日返回日本的「日新丸」所運送出的貨箱時,發現至少有四十七箱鯨肉被運送到十二名「日新丸」船員自家。

這個組織攔截其中一箱查看,發現其中裝有二十三公斤半的鹽醃鯨肉,這屬於高檔貨,市價介於台幣三萬多到十萬元,因此向東京地檢署提出控告,認為這十二名船員利用職務之便,涉嫌侵吞。

不過,主導捕鯨活動的「日本鯨類研究所」的調查部主任石川創說,每位船員都能免費獲得最多七至八公斤的鯨肉,鯨肉一般都放置在上鎖的冷凍庫內,不可能有人私自運出超出配額的鯨肉,而且船艙狹窄,也不可能有私藏的空間。

十二名船員是接受「日本鯨類研究所」委託進行調查的船舶出租公司「共同船舶」的船員。這家公司對於日本綠色和平組織擅自攔截私人貨物感到很憤怒,表示絕不容許這種竊盜行為。

【2008/05/19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