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亞馬遜雨林浩劫 世界之肺不排碳反吸碳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2-05 06:00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去年亞馬遜雨林一場破紀錄的大乾旱,造成數十億計的樹木枯死,引發外界擔心這片有「世界之肺」美名的遼闊雨林區正瀕臨氣候的臨界點,亦即不但停止吸納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還增加這些氣體的排放,進而造成全球暖化一發不可收拾。

這項刊登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的研究發現,去年的乾旱造成亞馬遜雨林佔地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降雨不足,相形之下,二○○五年的那一次乾旱佔地約一百九十萬平方公里。二○○五年那場乾旱原本被形容為「百年一遇」,不料去年的乾旱卻更嚴重。此外,去年的乾旱更密集,造成更多樹木死亡,而且有三個乾旱中心。二○○五年則主要集中在亞馬遜的西南部。

碳排放量 恐勝美國

因此,這項研究預測,亞馬遜雨林沒辦法在二○一○年與二○一一年像往年一樣從大氣層吸納十五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此外,死掉與垂危的樹木將在未來數年釋出五十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總計帶來八十億公噸的暖化效應。相形之下,美國二○○九年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五十四億公噸的二氧化碳。

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二○一○年的亞馬遜雨林旱災對全球暖化的衝擊,更勝於美國一年的排碳量。

亞馬遜茂密的雨林,吸納了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一的大氣碳,這使它成為對抗全球暖化的重要緩衝。但如果亞馬遜地區從吸收碳的海綿,搖身一變為碳的來源,導致更多的旱災及大量樹木死亡,則這類的回饋循環可能造成氣候變遷如脫韁野馬,帶來如浩劫般的後果。

全球森林的樹木與其他植物,會隨著生長而吸納了能夠捕捉熱量的二氧化碳,有助於替地球降溫。但如果它們死亡與枯萎,反而會釋出這些二氧化碳。

主持這項研究的英國里茲大學熱帶雨林專家路易斯說:「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亞馬遜乾旱,進而造成雨林釋出碳,此一回饋循環機制將極為嚴重。說得更赤裸一點,目前的排放路徑將使得全球最大雨林面臨猶如玩俄羅斯輪盤的危險。」

路易斯等人在二○一○年亞馬遜乾季期間分析了這片遼闊地區的衛星資料,並與二○○五年的研究結果直接比對,特別注意低雨量對樹木成長的影響。

路易斯謹慎地提醒,這當中還存在很大的科學變數,但「我們不能只是等待與觀望,因為這會回不了頭。我們不曉得我們是否已過了這個臨界點,也就是亞馬遜地區從碳匯變成碳來源,因為屆時將會太遲。」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清水斷崖 兩棲物種分界

清水斷崖 兩棲物種分界

蘇花海岸清水斷崖不僅為世界級地質景觀,有研究發現,它也是物種差異的「楚河漢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研究發現,許多在宜蘭出現的兩棲爬行動物,往南進花蓮後卻不見蹤影,學者認為,清水斷崖是影響台灣生物多樣化的重要地理屏障與分界線。

在如此小範圍內竟有如此劇烈的物種與遺傳差異現象,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未來會將調查研究結果向國際發表,增加爭取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機會。

太管處委託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研究「蘇花海岸地形的物種阻隔效應」,初步調查發現,宜蘭與花蓮的褐樹蛙在遺傳上呈現兩個系群,在清水斷崖南北兩側,呈現高度遺傳差異現象,兩個種族彼此基因不交流,已有很久一段時間。

林思民說,「地理阻隔效應」是促成物種遺傳分歧重要因素,若生物移動能力越好,就越不會有遺傳差異;以往研究大多著眼於台灣本島的生物分化情形,但界線從沒有像清水斷崖這麼明顯、像是個地標。


【2010/07/01 聯合報】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台灣物種多北半球縮影 亟需保護生態

台灣物種有多豐富?台灣只佔全球地理面積萬分之2,生物物種就佔了全世界的2.5%!台灣有多美?台中清泉崗有少見的純種環頸雉,聯勤202廠濕地則有豐富的生態。學者專家呼籲,政府應檢討敏感區域土地,並保留202廠濕地的自然生態。

馬總統曾在就職兩週年拋出「環保救國」等「六國論」主張,但是,南港202廠土地的開發案,卻有可能成為台灣生態的一大危機。「醒報現場」特別邀請到台大生態演化所教授李玲玲、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趙榮台、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祕書長林子淩等學者專家,與主持人林意玲共同深入討探。

台灣雖小,卻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李玲玲說,台灣有5萬多種生物,更是北半球物種的縮影,而202廠是很重要的濕地環境,這樣的生態系統可以調節氣候,減輕熱島效應,如果復原其功能還可以發展下去,「每個人也都可以為生物多樣性盡一分力量」。

「如果不該開發而去開發,大自然不但會反撲,而且會連本帶利要回來!」李玲玲語重心長的期盼,上位的國土規劃法規應盡速完成立法,並全面檢討敏感區域土地;而國內要追求發展應是「質的改進」,而不是「量的增加」,如果民眾一昧要求放寬,那麼未來看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

都市人應該如何看待濕地?林子淩說:「就如同森林公園一樣,況且202廠濕地面積,比全台北市的綠地還要大」,比照全世界各大都市,台北市民享受的綠地排名是全球倒數;而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卻有超過6成的海岸線,都已經水泥化了,很多人已經忘記與大海親近的節拍。

「202廠、柴山、土城彈藥庫等軍事管制區,都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珍貴的禮物!」林子淩沈重的表示,生命是無取代需要被尊重的,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民眾要有這塊土地就是我們的家的觀念;而政府力倡節能減碳政策,把自然部分多留下來就了,這樣「連一毛錢都不用花」。

台灣有很多很美的自然生態,因為過去屬於軍方管制區,而意外被保留下來,趙榮台興奮的指出,很多軍事管制區真的好美,台灣純種的環頸雉就棲息在清泉崗,「為什麼台北市眾假日喜歡往郊區跑?因為人的天性喜歡親近生命」。

趙榮台進一步強調,我們不反對開發,而是反對不當開發,並且主張生物多樣性,要在永續發展的架構下予以保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2010/06/11 台灣醒報】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環保界諾貝爾獎! 六環保鬥士獲高德曼獎

自由時報20090420
高德曼環保獎得主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從非洲雨林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山巔煤礦,為保護地球不惜與政府及大企業對抗的六名環保鬥士(見圖,美聯社),十九日獲頒有環保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高德曼環保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這六位得獎人二十日在美國舊金山接受表揚,並獲頒十五萬美元的獎金。

非洲伊杉奎 帶領居民反抗中國商人開發加彭雨林

這六位二○○九「高德曼環保獎」得主分別來自全球六大洲;非洲區得主伊杉奎罹患小兒麻痺須以輪椅代步,但仍發起環保運動反對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在加彭雨林開採鐵礦,此案讓當局重新檢討開發案,採礦計畫暫緩。因堅持環保理念而頻遭威脅、逮捕與驅逐的伊杉奎說,威嚇無法阻止他推動環保工作,因採礦會「毀了中非最美麗的雨林」。

北美區甘諾 反對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

北美地區得主是前女侍瑪莉亞.甘諾,她因發動環保運動反對在西維吉尼亞州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而獲獎。批評人士指出,煤礦是當地經濟命脈,瑪莉亞的環保運動導致社區分裂,她本人遭到死亡威脅。

歐洲地區得主是俄羅斯女科學家歐兒嘉.史波蘭斯卡亞,成立Eco-Accord組織旨在清除過去在前蘇聯附庸國用於農業與工業的老舊有毒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含劇毒且很危險,會導致畸胎甚至致癌。

亞洲地區得主是來自孟加拉的哈山,他呼籲大眾認識到拆船的危險;拉美得主是來自蘇利南的賈比尼與愛杜華斯,兩人集合民眾對抗伐木業者。至於島嶼地區得主伊斯馬瓦提,則是在印尼推動廢棄物管理。

高德曼環保獎是在一九九○年由美國慈善家高德曼夫婦創立,得主包括曾抗議率眾石油公司、九五年被處絞刑的奈及利亞作家沙洛維瓦。

無視國際撻伐 日捕鯨船隊出航

自由時報20071119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即使面臨國際撻伐,「日本鯨類研究所」的捕鯨船隊仍於十八日一早從日本南方素以捕鯨業聞名的下關市港口出海,準備前往南極海域進行「調查捕鯨」活動。由於日本此次的獵捕對象竟包括瀕臨絕種的座頭鯨,不僅澳洲極可能在大選中贏得執政權的勞工黨主張派軍監視日本捕鯨活動,環保團體更揚言將傾全力阻止日本對於鯨魚的「年度屠殺」。

日本此次的調查船隊共有六艘船,其中母船為八千零三十噸的日新丸,船上約有兩百四十名工作人員,預計獵捕八百五十頭南極小鬚鯨、五十頭長鬚鯨以及五十頭座頭鯨。日本捕鯨調查團長石川創表示:「(捕鯨活動)雖遭受環保團體惡意阻擾,不過今後也必須持續進行下去。」

日本此次的獵捕對象包括全球僅剩三至四萬頭的座頭鯨,不過日方卻表示座頭鯨的數量正穩定增加,獵捕五十頭對其生態影響微乎其微。然而,環保人士卻反駁座頭鯨組織嚴密同時相當敏感,即使一隻同伴的死亡也會對群體造成嚴重打擊。而這也是國際捕鯨協會自一九六三年起禁止在南半球獵捕座頭鯨以來,首次有國家進行大規模的獵捕。此外,日本的獵捕行動也讓據信為全球唯一一隻的白色座頭鯨「米迦魯」(Migaloo)陷入危機,Migaloo在澳洲原住民語言中意為「白色小傢伙」,由於米迦魯每年定期會游回澳洲沿岸露臉,長年以來深受澳洲民眾喜愛。

澳洲勞工黨若執政 將派軍監視

極可能在即將舉行的澳洲大選中奪得政權的勞工黨,已經表示執政後可能派出海軍軍艦或軍用偵察機監視日方的捕鯨活動。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為了阻擾日本捕鯨船則派出「希望號」(Esperanza)準備跟監,而曾被日本政府斥為「恐怖份子」的「海洋保護協會」也發起「守護米迦魯活動」,誓言將一路追蹤日本船隊並強力介入。

日本以科學為名所獵捕的鯨魚最後幾乎都會被賣掉食用,不過年輕一代的日本民眾對於鯨魚肉的接受度其實並不高。日本綠色和平組織的發言人佐藤潤一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民族驕傲,日本政府拒絕放棄這項傳統,只因為批判聲浪來自於全球其他國家。」

油夠難!舊金山灣區進入緊急狀態

自由時報20071111
舊金山灣發生洩油事件後,環保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九日在附近一處海灘清理浮油(美聯社)。

〔編譯鄭寺音╱綜合舊金山十日外電報導〕美國舊金山灣區因香港貨輪撞橋引發的漏油面積持續擴散,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九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指示相關部門全力清理,但當局評估大量石油已溶入海中,將永遠被生態系統吸收,造成海洋無可挽救的傷害。

美國海岸防衛隊坦承,八日事件發生後,與當地官員溝通出現問題,延誤處理時機,但防衛隊九日已全力投入清理工作。

19年來最嚴重洩油

一艘南韓船公司租用的香港貨輪,八日撞上舊金山港灣大橋,雖未損及橋墩,但船體出現裂縫,油箱破裂,大量石油外洩。當局估計,多達二十一萬九千公升流入海中,在潮浪推波助瀾下,浮油沿著金門大橋流向南北,最遠甚至擴及港灣大橋以北約二十公里處,沿岸二十多處海灘關閉。據信這是一九八八年以來舊金山灣區最嚴重的洩油事件。

貨輪撞上橋墩當天,指引船隻離開的飛行員表示,事發當時,他立刻通知當局,並通報海上可看到石油溢出,但至少等了九十分鐘,才看到清理人員回應。

受雇於船公司參與清理工作的一家私人公司老闆說,由於洩油已經擴散,當局雖持續動員吸油機與人力清理洩油,但工作人員會發現努力根本是白費工夫。

15萬隻過冬野鴨 恐無棲身之所

生物學家特別關切舊金山灣的環境污染,最主要原因是舊金山海灣只有在金門大橋處有一個狹窄的出口,海浪會將漏油往南衝,導致魚群、鳥類和海獅聚集的保育沼澤地遭受污染。尤其每年十一月都會有十五萬隻野鴨從加拿大飛行兩千英里到溫暖的舊金山海岸過冬。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夏威夷可愛島 快變雞島

夏威夷群島中最古老的可愛島(Kauai),因為植被茂盛,又稱「花園島」。但近年野生雞群在此占地為王,人們改稱它為「雞島」,公雞相關商品成為觀光客必買的紀念品。

一般認為,島上的野生雞群是1992年伊尼基颶風(Iniki)來襲時,逃出籠子的鬥雞所生的後代。這些雞在戶外美食街覓食,毀掉甘蔗和玉米田,每天清晨雞啼吵得島民和觀光客不得安寧。

去年秋天,住在德州奧斯丁的布倫納前往島上度假,順便探視住在當地的兒子,但待了一周就打道回府。他說:「這些該死的公雞每天早上5點就把我吵醒,如果我有一把槍,一定把牠們打死。這些雞在島上到處都是,還大搖大擺走進餐廳。」

夏威夷其他島也有野生雞群,但可愛島的問題最嚴重,因為該島是唯一沒有貓鼬的島。貓鼬在1800年代晚期被輸入夏威夷群島,以解決甘蔗田的鼠患。傳說當年可愛島的碼頭工人被貓鼬咬到手,一氣之下把整箱貓鼬丟進海裡,可愛島自此不再進口貓鼬。

可愛島旅客局長卡諾和(Sue Kanoho)說,她對觀光客的不便感同身受,但要根除雞患非常困難,因為島上居民對雞有愛恨交錯的情結。她舉例說:「要是你殺死的雞是某人的寵物,怎麼辦?」

因為島上經濟惡化,觀光收入去年下滑15%,居民開始食用野生母雞,但公雞卻沒辦法吃。島民傑克森說:「你把公雞放在加熱的火山岩上,等牠終於變軟了,還有兩個小時才能上桌。」

房地產商人舒梅特,因為住戶常抱怨雞啼聲太吵,最近開始一項製造陷阱的副業。他說:「雞患對觀光客、不動產買家和公眾健康都是威脅。如果你半夜睡不著,肯定會影響健康。」

公雞不斷肆虐,卻因此成為可愛島的象徵,島上四處可見公雞筆頭鋼筆、印上「可愛島官方鳥類」字樣的公雞T恤,和公雞雕像等紀念品。

【2009/04/03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