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馬哥勝選,對數度引進台灣不成的大熊貓表示「可以再考慮」,立刻掀起新一波的熊貓熱,在熱烈歡迎熊貓的同時,必須瞭解熊貓的基本資料,以及目前狀況。 筆者早在一九八八年洪文棟先生掀起第一波熊貓入台熱即去臥龍保護區實地瞭解,之後在世界各地看過圈養的熊貓超過四十隻,也與主持熊貓復育的紐約動物協會主席謝勒博士、臥龍熊貓復育中心周受德等多位先生訪談,以持續追蹤熊貓復育二十年的心得,提供讀者思考的憑據。 適不適合引進台灣,最關鍵的是熊貓復育現況,熊貓是否不再瀕臨滅絕?族群是否穩定成長?答案不樂觀。一九七○、八○年代,野生加上圈養的熊貓族群數約八百隻左右,一九八五年四川竹子碰上六十年一次的開花,野外熊貓少了食物,餓死了上百隻,剩下六百餘隻;其後野生動物基金會、中共當局投注巨量人力物力推動熊貓復育迄今已二十年,但最近的數字也不過是一千六百隻上下,這還是以相較二十年前十倍以上人力、更精密設備的調查結果,嚴格來講族群數並未增加。 其次,台灣能模擬出熊貓的棲息環境嗎?大陸熊貓專家南充師大胡綿矗教授以「高山深谷、茂竹密林、清澈流水」十二個字形容熊貓的棲息環境;由於天性孤僻,每隻熊貓約需四平方公里的活動空間,每天遷徙距離約十八公里,從這些簡單數字,應能理解人工圈養環境是不可能提供的。 大家都知道熊貓吃竹子,但關鍵是熊貓有長期嗜吃單一一種竹子的習慣,四川竹子有十幾種,熊貓只吃青川箭竹、缺苞箭竹、團竹、刺竹及拐棍竹等五、六種,這也是一九八五年四川雖竹子開花,但還是有其他種竹子,臥龍當局仍得從南京玄武湖運竹子到四川的原因。 大熊貓所以被稱為活化石,原因是繁殖力太差。目前世界各地人工圈養的大熊貓約一百二十隻左右,但迄今在圈養環境繁殖成功的不過才十二、三隻,原因包括性趣低落、精蟲稀薄、延遲著床等;更糟糕的是即便成功懷孕,足月生產,體重約才一百公克,是母體的千分之一大,要順利長大,是極其困難的。 【2008/03/26 聯合報】 |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台灣環境 適合熊貓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