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保局去年委託東南科技大學、台大,調查大漢溪新海一期、二期、及浮洲等3處沿岸人工濕地的生態變化,報告日前出爐,發現生物物種、數量都明顯增加,
其中保育類就有第一級(瀕臨絕種)的黑鳶、遊隼,第二級(珍貴稀有)的鳳頭蒼鷹、紅隼、彩鷸,第三級的紅尾伯勞、喜鵲,甚至境外迷鳥「棉鴨」,也曾現身新海一期、浮洲濕地。 環保局生態員許銘志說,鳥類位居生物圈食物鏈頂端,最能反應當地生物群相,鳥類愈豐富,顯示當地生物物種愈豐富,目前在濕地也發現條背螢等4種螢火蟲,及日本絨毛蟹、台灣草蜥、柴棺龜等保育物種,還有叫聲如狗吠的「貢德氏蛙」;植物部分也出現台灣特有原生的「台灣萍蓬草」,最近正進入花季。 除了生物態樣豐富、數量增加,從水鳥在3處濕地游移,當成棲地,可看出「綠色生態廊道」漸成形,最明顯是原本應已離境的高蹺行鳥,目前至少還有8隻停留,及10隻左右的候鳥花嘴鴨仍聚集在3處濕地。 環保局長鄧家基說,今年將再投入6.5億元建置完成4處濕地、3處礫間,加上水利局施作鹿角溪、湳仔溝、二重疏洪道中央公園等,預計明年全縣共建置完成17處濕地或礫間,占地約300公頃,每天可處理約30萬噸汙水。 【2008/04/18 聯合報】 |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大漢溪濕地 候鳥變留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