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環保界諾貝爾獎! 六環保鬥士獲高德曼獎

自由時報20090420
高德曼環保獎得主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從非洲雨林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山巔煤礦,為保護地球不惜與政府及大企業對抗的六名環保鬥士(見圖,美聯社),十九日獲頒有環保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高德曼環保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這六位得獎人二十日在美國舊金山接受表揚,並獲頒十五萬美元的獎金。

非洲伊杉奎 帶領居民反抗中國商人開發加彭雨林

這六位二○○九「高德曼環保獎」得主分別來自全球六大洲;非洲區得主伊杉奎罹患小兒麻痺須以輪椅代步,但仍發起環保運動反對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在加彭雨林開採鐵礦,此案讓當局重新檢討開發案,採礦計畫暫緩。因堅持環保理念而頻遭威脅、逮捕與驅逐的伊杉奎說,威嚇無法阻止他推動環保工作,因採礦會「毀了中非最美麗的雨林」。

北美區甘諾 反對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

北美地區得主是前女侍瑪莉亞.甘諾,她因發動環保運動反對在西維吉尼亞州阿帕拉契山巔開採煤礦而獲獎。批評人士指出,煤礦是當地經濟命脈,瑪莉亞的環保運動導致社區分裂,她本人遭到死亡威脅。

歐洲地區得主是俄羅斯女科學家歐兒嘉.史波蘭斯卡亞,成立Eco-Accord組織旨在清除過去在前蘇聯附庸國用於農業與工業的老舊有毒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含劇毒且很危險,會導致畸胎甚至致癌。

亞洲地區得主是來自孟加拉的哈山,他呼籲大眾認識到拆船的危險;拉美得主是來自蘇利南的賈比尼與愛杜華斯,兩人集合民眾對抗伐木業者。至於島嶼地區得主伊斯馬瓦提,則是在印尼推動廢棄物管理。

高德曼環保獎是在一九九○年由美國慈善家高德曼夫婦創立,得主包括曾抗議率眾石油公司、九五年被處絞刑的奈及利亞作家沙洛維瓦。

無視國際撻伐 日捕鯨船隊出航

自由時報20071119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即使面臨國際撻伐,「日本鯨類研究所」的捕鯨船隊仍於十八日一早從日本南方素以捕鯨業聞名的下關市港口出海,準備前往南極海域進行「調查捕鯨」活動。由於日本此次的獵捕對象竟包括瀕臨絕種的座頭鯨,不僅澳洲極可能在大選中贏得執政權的勞工黨主張派軍監視日本捕鯨活動,環保團體更揚言將傾全力阻止日本對於鯨魚的「年度屠殺」。

日本此次的調查船隊共有六艘船,其中母船為八千零三十噸的日新丸,船上約有兩百四十名工作人員,預計獵捕八百五十頭南極小鬚鯨、五十頭長鬚鯨以及五十頭座頭鯨。日本捕鯨調查團長石川創表示:「(捕鯨活動)雖遭受環保團體惡意阻擾,不過今後也必須持續進行下去。」

日本此次的獵捕對象包括全球僅剩三至四萬頭的座頭鯨,不過日方卻表示座頭鯨的數量正穩定增加,獵捕五十頭對其生態影響微乎其微。然而,環保人士卻反駁座頭鯨組織嚴密同時相當敏感,即使一隻同伴的死亡也會對群體造成嚴重打擊。而這也是國際捕鯨協會自一九六三年起禁止在南半球獵捕座頭鯨以來,首次有國家進行大規模的獵捕。此外,日本的獵捕行動也讓據信為全球唯一一隻的白色座頭鯨「米迦魯」(Migaloo)陷入危機,Migaloo在澳洲原住民語言中意為「白色小傢伙」,由於米迦魯每年定期會游回澳洲沿岸露臉,長年以來深受澳洲民眾喜愛。

澳洲勞工黨若執政 將派軍監視

極可能在即將舉行的澳洲大選中奪得政權的勞工黨,已經表示執政後可能派出海軍軍艦或軍用偵察機監視日方的捕鯨活動。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為了阻擾日本捕鯨船則派出「希望號」(Esperanza)準備跟監,而曾被日本政府斥為「恐怖份子」的「海洋保護協會」也發起「守護米迦魯活動」,誓言將一路追蹤日本船隊並強力介入。

日本以科學為名所獵捕的鯨魚最後幾乎都會被賣掉食用,不過年輕一代的日本民眾對於鯨魚肉的接受度其實並不高。日本綠色和平組織的發言人佐藤潤一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民族驕傲,日本政府拒絕放棄這項傳統,只因為批判聲浪來自於全球其他國家。」

油夠難!舊金山灣區進入緊急狀態

自由時報20071111
舊金山灣發生洩油事件後,環保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九日在附近一處海灘清理浮油(美聯社)。

〔編譯鄭寺音╱綜合舊金山十日外電報導〕美國舊金山灣區因香港貨輪撞橋引發的漏油面積持續擴散,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九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指示相關部門全力清理,但當局評估大量石油已溶入海中,將永遠被生態系統吸收,造成海洋無可挽救的傷害。

美國海岸防衛隊坦承,八日事件發生後,與當地官員溝通出現問題,延誤處理時機,但防衛隊九日已全力投入清理工作。

19年來最嚴重洩油

一艘南韓船公司租用的香港貨輪,八日撞上舊金山港灣大橋,雖未損及橋墩,但船體出現裂縫,油箱破裂,大量石油外洩。當局估計,多達二十一萬九千公升流入海中,在潮浪推波助瀾下,浮油沿著金門大橋流向南北,最遠甚至擴及港灣大橋以北約二十公里處,沿岸二十多處海灘關閉。據信這是一九八八年以來舊金山灣區最嚴重的洩油事件。

貨輪撞上橋墩當天,指引船隻離開的飛行員表示,事發當時,他立刻通知當局,並通報海上可看到石油溢出,但至少等了九十分鐘,才看到清理人員回應。

受雇於船公司參與清理工作的一家私人公司老闆說,由於洩油已經擴散,當局雖持續動員吸油機與人力清理洩油,但工作人員會發現努力根本是白費工夫。

15萬隻過冬野鴨 恐無棲身之所

生物學家特別關切舊金山灣的環境污染,最主要原因是舊金山海灣只有在金門大橋處有一個狹窄的出口,海浪會將漏油往南衝,導致魚群、鳥類和海獅聚集的保育沼澤地遭受污染。尤其每年十一月都會有十五萬隻野鴨從加拿大飛行兩千英里到溫暖的舊金山海岸過冬。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夏威夷可愛島 快變雞島

夏威夷群島中最古老的可愛島(Kauai),因為植被茂盛,又稱「花園島」。但近年野生雞群在此占地為王,人們改稱它為「雞島」,公雞相關商品成為觀光客必買的紀念品。

一般認為,島上的野生雞群是1992年伊尼基颶風(Iniki)來襲時,逃出籠子的鬥雞所生的後代。這些雞在戶外美食街覓食,毀掉甘蔗和玉米田,每天清晨雞啼吵得島民和觀光客不得安寧。

去年秋天,住在德州奧斯丁的布倫納前往島上度假,順便探視住在當地的兒子,但待了一周就打道回府。他說:「這些該死的公雞每天早上5點就把我吵醒,如果我有一把槍,一定把牠們打死。這些雞在島上到處都是,還大搖大擺走進餐廳。」

夏威夷其他島也有野生雞群,但可愛島的問題最嚴重,因為該島是唯一沒有貓鼬的島。貓鼬在1800年代晚期被輸入夏威夷群島,以解決甘蔗田的鼠患。傳說當年可愛島的碼頭工人被貓鼬咬到手,一氣之下把整箱貓鼬丟進海裡,可愛島自此不再進口貓鼬。

可愛島旅客局長卡諾和(Sue Kanoho)說,她對觀光客的不便感同身受,但要根除雞患非常困難,因為島上居民對雞有愛恨交錯的情結。她舉例說:「要是你殺死的雞是某人的寵物,怎麼辦?」

因為島上經濟惡化,觀光收入去年下滑15%,居民開始食用野生母雞,但公雞卻沒辦法吃。島民傑克森說:「你把公雞放在加熱的火山岩上,等牠終於變軟了,還有兩個小時才能上桌。」

房地產商人舒梅特,因為住戶常抱怨雞啼聲太吵,最近開始一項製造陷阱的副業。他說:「雞患對觀光客、不動產買家和公眾健康都是威脅。如果你半夜睡不著,肯定會影響健康。」

公雞不斷肆虐,卻因此成為可愛島的象徵,島上四處可見公雞筆頭鋼筆、印上「可愛島官方鳥類」字樣的公雞T恤,和公雞雕像等紀念品。

【2009/04/03 經濟日報

滾蛋! 昆士蘭撲殺上千蟾蜍

「甘蔗蟾蜍」。
美聯社

澳洲昆士蘭北方的5個社區29日有數百人吃著香腸、啜著冷飲,眼前擺滿了數千隻的「甘蔗蟾蜍」。這數千隻蟾蜍即將面臨被殺的命運,也標示著昆士蘭地區「蟾蜍滾出日」的成果。

「甘蔗蟾蜍」不是澳洲本地的物種,而是多年前從南美洲引進,原本的目的是要抑制甘蔗園中的甲蟲數量。想不到甘蔗蟾蜍跳躍能力有限,根本無法吃掉甘蔗上的甲蟲。

更糟的是,甘蔗蟾蜍生長、繁殖迅速,會散播像沙門氏菌這類病菌,皮膚上的腺體還會分泌可讓掠食者斃命的毒液。此外,牠們本身也是貪婪的掠食者,會吃掉昆蟲、青蛙和小型爬蟲類、哺乳類動物。唯一慶幸的是,只要不吞下甘蔗蟾蜍的毒液,人類並不會有生命危險。

目前,數百萬的甘蔗蟾蜍數量已威脅到澳洲當地其他物種。於是,昆士蘭一名政治人物納斯(Shane Knuth)提出了「蟾蜍滾出日」構想,讓澳洲人在當天聚集起來捕捉甘蔗蟾蜍。

28日晚上,「蟾蜍滾出日」活動正式展開,參與者穿著深色斗篷開始捕捉甘蔗蟾蜍,但必須活擒,且讓牠們毫髮無傷。到了29日,這些蟾蜍再經過專家鑑定,以免其牠無害的青蛙成了替死鬼。

甘蔗蟾蜍身分被確定後,牠們要不是被凍死,就是放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袋子中,讓牠們在無氧狀態下死去。部分屍體則被當作飼料灑在甘蔗園中,彌補牠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罪狀。

在數千隻被捕獲的甘蔗蟾蜍中,最大隻的體重超過半公斤。捕獲這隻「蟾蜍怪獸」的英雄因此獲得了幾張免費電影票,還奪得一座以甘蔗蟾蜍外型製成的獎盃。未來,納斯希望「蟾蜍滾出日」能夠成為全國運動。

【2009/03/30 聯合報】

廣角鏡》東京 花開早了

( 法新社)
 
( 法新社)

上圖:東京丸之內商業區的鬱金香展把大約10萬株鬱金香種到大街上,供上班族和購物者欣賞。一名小女孩21日索性坐在花海中。

下圖:東京上野公園,行人漫步在早開的櫻花樹之間。日本氣象廳21日宣布今年東京櫻花季正式開始。受地球溫暖化影響,今年東京櫻花季比去年早一個星期。

【2009/03/22 聯合報】

全球暖化 北極熊自相殘殺

全球暖化使北極的冰快速消融,同時導致北極熊同類相殘,靠吃掉對方以求存活的現象。挪威17日於5國北極熊高峰會中呼籲,務必抑制氣候變遷,以確保北極熊的存活。
法新社

可能造成北極熊死亡的全球暖化,已使北極熊體型變小,這些較不強壯的北極熊日益出現同類相食的趨勢。

全球頂尖專家本周在挪威北部特隆索集會,討論保護北極熊的方法,並警告北極冰融造成的嚴重後果。國際研究網絡「熊類專家群」(Bear Specialist Group)主席德羅契說:「我們沒有氣候變遷的明確證據,但我們在北極熊身上看到氣候變遷無數徵兆的明證。」

氣候變遷似乎也影響北極熊的行為模式。最近在阿拉斯加就發生數起北極熊吃掉北極熊的事件,令專家感到憂心。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野生動物學家安斯特拉普表示,北極熊有彼此相殘、吃掉同類的紀錄,但這次顯然是蓄意獵殺其他北極熊,例如2004年,在阿拉斯加北部一頭公熊侵入母熊築巢地攻擊殺害母熊。他說:「我們假設這與獵取食物的壓力有關。」

生物多樣化中心法務專員凱西.希格指出,北極海融冰對北極熊是一大災難,因為牠們主要的行動全靠北極海的冰,一旦全球暖化冰融北極丕變,北極熊容易饑餓,淹死,甚至同類相食,因為他們已經喪失平常的食物來源。

科學家已注意到越來越多報告指出,飢不擇食的北極熊近年來彼此互相攻擊吞食。美國內政部去年5月把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物種」,主要因冰融可能繼續威脅北極熊棲息地,一旦喪失棲息地,北極熊在可預見的未來有瀕臨滅絕之虞。

也由於冰雪越來越不穩定,阿拉斯加北部三分之二懷孕的北極熊選擇在陸地上築巢,以便在年初生下寶寶,這與數年前觀察到的情況相反。

今年,母北極熊重約230公斤,比1980年輕了65公斤,身高平均約185公分,數十年前,當時母熊身高約220公分。

※ 延伸閱讀》

•美不適人居? 出現生態移民

•地球末日人 造自己的諾亞方舟

【2009/03/20 聯合報】

暖化浩劫 半數物種恐在數百年內滅絕

自由時報20071025〔編譯羅彥傑╱綜合二十四日外電報導〕
一項針對化石紀錄所做的統計調查警告說,過去五億年間,每當赤道熱帶海洋的溫度升高數度,地球就會經歷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因此科學家擔心,讓地球超過半數物種滅絕的情形可能再度發生,而且可能在數百年甚至數十年之內發生。

化石分析顯示 物種五次大滅絕

這份二十四日刊登在英國期刊「皇家學會學報:生物科學」的研究指出,在地球有化石紀錄的五億二千萬年期間,共有五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都適逢暖化嚴重的週期,其中有四次與熱帶海洋暖化有關,而熱帶海洋變暖也意味整個世界更溫暖。

本研究首席作者、英國約克大學生物學家梅修說:「我們發現,如果將化石紀錄視為一個整體,氣溫升高得愈多,物種滅絕的數量也更多。」在五個生物種類劇減的時期中,其中一次甚至有九十五%的物種消失。科學家所定義的大滅絕,指的是有超過五十%的物種滅絕。

未來數百年 恐達暖化高峰

這篇首次將氣候變遷模式與大規模物種滅絕成因相結合的研究指出,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狂增,預期地球溫度在未來數百年的增加幅度,可能接近這些暖化高峰。

根據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最新的預測,到二一○○年時,地球溫度和一九八○到一九九九年間相較,可能增加攝氏一.一到六.四度之間。

梅修與同僚特別注意地球在每一千萬年時期的溫度,是因為化石紀錄無法做如此精確的時間劃分,於是他們比較物種數目、物種科別數目,以及整體的生物多樣性。他們發現,溫度愈低,生物種類愈多,溫度愈高,則會有愈多物種死掉。

但這篇研究並不試圖指出溫度升高與物種滅絕一定有因果關係,譬如發生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最近一次物種滅絕,造成包括恐龍在內的物種絕種,禍首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

另一篇研究則認為海洋暖化與物種滅絕有因果關係,而二氧化碳的自然增加,又使得空氣與海洋暖化。

作者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與古生物學教授華德說,暖水的含氧量較少,而且滋養更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回過來又會釋放有毒的硫化氫到空氣與水中,殺死物種。

華德在檢視過去十三次大大小小的物種滅絕後,發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增加,含氧量就會減少。這篇研究將發表在二十八日的美國地質學會年會上。

Australia plagued by feral pigs 澳洲野豬為患

自由時報20071022◎俞智敏

Scientists in Australia have warned that rising numbers of disease-ravaged feral pigs pose a threat to farmers and the environment.

澳洲科學家警告說,疾病纏身的野豬數量不斷增加,將對農夫與環境構成威脅。

Experts in the northern state of Queensland say that the pig population is out of control. The pigs are causing untold damage to crops as well as threatening native wildlife. It is estimated there are 23m wild pigs in Australia. That means there are now more pigs than people.

澳洲北部昆士蘭州的專家指出,豬隻數量已經失控。這些豬已對作物帶來嚴重損害,同時還危害到本土的野生物種。據估計,澳洲目前的野豬數量高達2千3百萬隻,這表示澳洲的豬已經比人還要多。

In Queensland's rain forests, professional hunters are trapping large numbers of these feral scavengers. The pigs will be shot and buried. They are riddled with disease and cannot be eaten.

在昆士蘭的雨林中,專業獵人正在大量獵捕這些野生的食腐動物。豬隻被捕後會遭撲殺並掩埋,因為這些豬隻帶有許多疾病,無法被食用。

The pigs have caused widespread damage to sugar cane and banana crops. Government scientists have warned that they are contaminating streams and rivers that run into the Great Barrier Reef.

這些野豬已嚴重破壞了甘蔗及香蕉的收成。政府科學家也警告說,豬隻正在污染流入大堡礁的溪流與河川。

Doctor James Butler says that the pigs could also spread disease: "I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was ever to hit Australia, pigs would be one of the major vectors."

科學家巴特勒博士還說,豬隻可能散播疾病。「假如澳洲真的爆發口蹄疫情,豬很可能就是主要的傳染媒介之一。」

新聞辭典

ravage:指使荒蕪、毀壞、蹂躪,如A tornado ravaged the town.(小鎮遭到龍捲風肆虐。)名詞則指造成嚴重破壞、災難,如the ravages of disease/time/war(疾病╱時間╱戰爭所帶來的傷害)。

riddle:原指使佈滿窟窿,如The anti-aircraft guns riddled the plane's wings with bullets.(防空砲把機翼打得彈痕累累。)文中引申指充斥、佈滿,如He wore an old jacket riddled with holes.(他穿著一件滿是破洞的舊外套。)

vector:指傳染媒介、帶菌者,如Mosquitoes are the vectors of malaria.(蚊子是瘧疾的帶原者。)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珍貴珊瑚礁魚 魚市場暢銷品!

屏東縣魚市場到處可見珊瑚礁魚。
記者陳崑福╱攝影
「有多少買多少」,還要求宅配到家,供不應求。

國內保育人士呼籲不要獵捕珊瑚礁魚,以發展海底珊瑚礁群觀光資源,但屏東縣魚市場仍不時可見販售各式珊瑚礁魚,由於這種魚類肉質鮮嫩,價格不低,仍有不少消費者還特別偏好,「有多少買多少」,還要求魚販宅配到家,供不應求。漁民為滿足市場需求,漁船出港撤網難珊瑚礁周圍,在海中點燃爆裂物,魚群受震波影響亂竄,鑽入漁網被捕,成為新的捕魚法,也破壞海底生態。

屏東縣魚市場昨天可見俗名「剪破布」、「龍王」、「嘉鰿魚」等珊瑚礁魚,顏色相當鮮艷、漂亮。蔡姓漁販說,「剪破布」魚因尾巴像破布得名,小琉球原先有不少這種魚類,因過度捕撈,目前已很少,縱然被捕獲,形體也不大,數量又少,造成奇貨可居,價格高漲,每兩要25元,他攤子的「剪破布」來自東沙群島,體型約15公分,比小琉球大一倍,每兩15元。「龍王」等珊瑚礁魚每兩價格也都要10多元。不少消費者還留下電話「有珊瑚礁魚就買」,市場很搶手。

漁民點雷管嚇魚,恐破壞海底生態。

吳姓漁民說,「目前台灣市面上看到珊瑚礁魚,多數來自東沙群島」,「現在正是吃珊瑚礁魚最好佳季節」;先前蘭嶼等地區漁民為捕抓漁類,會在海中拍水,製造噪音,魚群受到驚嚇亂竄,比較容易抓到,「我們模仿這種作法,只是將手拍改為點燃雷管」,先在珊瑚礁四周撤下漁網,再點燃雷管,產生強烈爆炸聲落網,捕撈上岸販售。

漁民:又沒禁止,不景氣,不多抓點,怎過活?

漁民表示,「政府又沒有禁止捕撈珊瑚礁魚,我們當然可以捕抓」;「目前經濟那麼不景氣,出海作業,要油錢、要工資、日常三餐費用,不多抓一點,怎麼過活。」

【2009/04/29 聯合晚報】

毒鼠毒到黑翅鳶 珍禽變少了

蔗田野鼠是黑翅鳶主食,嘉義地區黑翅鳶數量減少,疑與台糖用滅鼠藥毒鼠有關。
圖╱嘉義縣野鳥學會陳建樺提供
 

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與保育志工,經四年長期調查,發現嘉義地區珍稀保育猛禽黑翅鳶數量銳減,疑與台糖使用滅鼠藥毒鼠有關;因黑翅鳶會誤食而亡,加上棲地被大量開發,維生更不易。

台糖太保農場人員說,蔗田面積太大,不適合用捕鼠器滅鼠。目前在田間的滅鼠藥,是農委會防疫局分發的「伏滅鼠藥劑」,野鼠大都被毒死在地洞,應不致被猛禽捕食才對。

陳建樺與一群保育志工為調查黑翅鳶生態,在嘉義等地搭設偽裝觀察帳,輪班守護黑翅鳶鳥巢四年以上。他說,黑翅鳶喜棲息開闊草地與灌木林,近年棲地急速開發,黑翅鳶失去棲地,加上化學藥劑與滅鼠劑為禍,黑翅鳶急速消失中。過去一年內觀察紀錄到五十八隻黑翅鳶,最近明顯減少。

他說,常在蔗田看到滅鼠藥,也曾與志工陸續發現鳥屍,由於金門鳥友觀察田間大量用滅鼠藥後,黑翅鳶減少;合理懷疑嘉義地區黑翅鳶減少,與台糖使用滅鼠藥有關。野鼠食用中毒,鳥類、野兔誤食也中毒。

陳建樺說:「台糖不可能放棄捕鼠,但能否改用生物防治法,既除鼠害又兼顧保育。」猛禽位於生態體系最高層,數量減少是環境惡化先驅指標,保育工作應特別重視猛禽。

【2009/04/28 聯合報】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夏威夷可愛島 快變雞島

夏威夷群島中最古老的可愛島(Kauai),因為植被茂盛,又稱「花園島」。但近年野生雞群在此占地為王,人們改稱它為「雞島」,公雞相關商品成為觀光客必買的紀念品。

一般認為,島上的野生雞群是1992年伊尼基颶風(Iniki)來襲時,逃出籠子的鬥雞所生的後代。這些雞在戶外美食街覓食,毀掉甘蔗和玉米田,每天清晨雞啼吵得島民和觀光客不得安寧。

去年秋天,住在德州奧斯丁的布倫納前往島上度假,順便探視住在當地的兒子,但待了一周就打道回府。他說:「這些該死的公雞每天早上5點就把我吵醒,如果我有一把槍,一定把牠們打死。這些雞在島上到處都是,還大搖大擺走進餐廳。」

夏威夷其他島也有野生雞群,但可愛島的問題最嚴重,因為該島是唯一沒有貓鼬的島。貓鼬在1800年代晚期被輸入夏威夷群島,以解決甘蔗田的鼠患。傳說當年可愛島的碼頭工人被貓鼬咬到手,一氣之下把整箱貓鼬丟進海裡,可愛島自此不再進口貓鼬。

可愛島旅客局長卡諾和(Sue Kanoho)說,她對觀光客的不便感同身受,但要根除雞患非常困難,因為島上居民對雞有愛恨交錯的情結。她舉例說:「要是你殺死的雞是某人的寵物,怎麼辦?」

因為島上經濟惡化,觀光收入去年下滑15%,居民開始食用野生母雞,但公雞卻沒辦法吃。島民傑克森說:「你把公雞放在加熱的火山岩上,等牠終於變軟了,還有兩個小時才能上桌。」

房地產商人舒梅特,因為住戶常抱怨雞啼聲太吵,最近開始一項製造陷阱的副業。他說:「雞患對觀光客、不動產買家和公眾健康都是威脅。如果你半夜睡不著,肯定會影響健康。」

公雞不斷肆虐,卻因此成為可愛島的象徵,島上四處可見公雞筆頭鋼筆、印上「可愛島官方鳥類」字樣的公雞T恤,和公雞雕像等紀念品。

【2009/04/03 經濟日報】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鹿角溪濕地 新生態教室

台北縣政府近年在大漢溪流域沿岸高灘地要建300公頃的人工濕地,以淨化水質和營造生態環境。完工不久的樹林市鹿角溪濕地,早已成很多鳥類、昆蟲的新天堂和學校的自然生態教室,例假日更是民眾休閒的好去處。

樹林市民代表會主席連明智等人說,鹿角溪濕地最近儼然成為眾多市民的「秘密基地」。

當地交通非常便利,附近居民常散步過來,更多人是騎自行車到這裡閒逛,開車前來也有停車場。運氣好,還能看到很多鳥類、昆蟲,擺脫塵世喧囂,算是都市居民夢寐以求的天堂。

連明智說,這塊濕地以前常被人偷倒垃圾、工程廢棄物,甚至縣府還要在旁邊設專收工程棄土的「土方銀行」,歷經居民抗爭和他強力反對,縣府這幾年轉設人工濕地,終於讓這兒「脫胎換骨」。

縣水利局長李戎威說,耗資5000多萬元於樹林市大漢溪畔16公頃高灘地,設置的鹿角溪人工濕地,水域面積就有13.1公頃,內設沈沙池、漫地流池、近自然溪流、草澤濕地和生態池。

其中草澤濕地面積多達6萬6000平方公尺,日處理汙水量可達1萬2000CMD(千公升)。

李戎威指出,人工濕地是以人為操縱與控制方式,種植能承受高汙染物質的水生植物,不需添加化學藥劑即可收淨化汙水成效,同時營造良好生態環境供生物棲息,且施工成本低廉、維護簡單,不會有二次汙染等問題。

李戎威表示,這濕地完工後有效減少大漢溪汙染負荷,同時挹注大漢溪、淡水河乾淨水源,提供河濱公園景觀用水再利用;由於濕地保留完整河岸次生林,創造多樣性棲地,可吸引鶺鴒科、秧雞科等數十種鳥類及兩棲類爬蟲和昆蟲棲息,縣府積極運用濕地復育大漢溪河廊生態。

圖╱聯合報提供

【2009/05/03 聯合報】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整地砍樹 白鷺鷥世界毀了

屏東縣東港鎮樹林原有數百隻白鷺鷥棲息,地主最近整地,大批幼鳥死亡;還未剷除的樹林倖存少數鳥巢,仍可見成鳥忙著餵幼鳥。
記者林順良╱攝影

屏東縣東港鎮一處有數百隻白鷺鷥棲息的樹林,這幾天進行整地工程,樹上鳥巢隨著大樹連根剷除翻覆地面,無數幼鳥暴斃,賞鳥人士扼腕、嘆息。

「我們拜託整地工人等幼鳥長好羽毛、可以飛,再砍樹,但工人說地主要他們儘快剷平土地,好種東西,可惜無法顧及小生命。」義守大學講師郭開祥看到白鷺鷥鳥巢翻覆,幼鳥一命嗚呼,相當難過。

他說,只要到四月中旬,小鷺鷥羽毛漸豐,飛離樹林,就能逃過劫難。

這片樹林約兩分地,林木茂密,五、六年前大白鷺、小白鷺、黃頭鷺(牛背鷺)、夜鷺等鳥類開始在這裡棲息,數量越來越多,喜愛賞鳥、攝影人士將此處稱為「白鷺鷥世界」,白鷺鷥回林、覓食、孵化等生活動態一一入鏡。

屏科大動保所所長孫元勳說,白鷺鷥的繁殖羽曾是歐洲宮廷仕女最愛,當時繁殖羽毛「比黃金還貴」。

整地工人說,地主希望趕緊整地種植作物,「白鷺鷥常吃掉魚塭魚蝦,數量少一點,養殖戶可能比較高興。」

【2009/04/01 聯合報】

世紀末 台灣人將成環境難民?

學者提出警訊:台灣潮池魚類僅剩30年前的三分之一,台灣快要無魚可吃,無魚可賞。

中研院學者邵廣昭發現,台灣三分之二的潮間帶魚類已消失,圖為各種美麗的潮間帶魚類。
邵廣昭/攝影亞太潛水展/提供(非報系)

台灣是海洋國家,但海洋保育正面臨危機。學者提出警訊,地球暖化造成台灣海平面每年上升0.32公分左右,比大陸和外國的速度都快,如果再不改善,再過數十年,沿海低窪地區「很危險」。而近年許多河川上游建造水壩水庫,也使海岸侵蝕或堆積惡化。

亞太潛水展今天開幕,同步舉辦海洋保育講座,國內多位重量級海洋生態學者發表專題報告;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將發表「台灣海域環境危機」。他說,受暖化影響,全球各地都發生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他和台大研究生前幾年曾在宜蘭、高雄、台東、基隆的四個潮位站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海平面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不但比大陸的0.26公分高,更比全球平均0.1至0.2公分高出很多

范光龍說,台灣中西部沿岸的海埔新生地,離海平面沒有多高,近年已逐漸面臨淹水之苦;如果海平面繼續以此速度上升,預計本世紀末就會面臨淹沒的危機。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海平面上升問題,以免台灣人未來成為「環境難民」。

更值得注意的是,山坡地過度開發也會影響海岸環境。范光龍說,例如武陵農場七家灣溪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因為當地濫墾山坡地種植蔬果,河川瞬間涇流量大增,珍貴的櫻花鉤吻鮭因此數量大減,近親交配的結果讓鮭魚的數量更少、體型也變小。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台灣海洋的海洋生態非常美麗多元,海洋生物種類多達萬種,但學者警告說,因過度開發和人為污染等因素,台灣的海洋生物物種正快速消失。以潮池的魚類為例,目前只剩下30年前的三分之一。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在亞太潛水展發表「台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保育」報告指出,最新的資料顯示,台灣海洋生物種類已達1萬2000種,但遺憾的是,過去三、四十年來,由於海岸過度開發,過度漁撈、棲地破壞、污染、以及外來種等人為因子的破壞,台灣的海洋生物物種正在快速消失。

邵廣昭也說,限漁及劃設海洋保護區應是最簡單有效的保育方法,但在台灣卻甚難推動,既有的保護區也未有效落實,令人遺憾。如果我們再不迅速採取行動,那海裡無魚可吃和無魚可賞的一天很快就會來到。

【2009/03/20 聯合晚報】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危害環境德國禁基改玉米

2009-04-16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德國農業部長艾格娜十四日表示,德國將禁止種植及銷售基因改造玉米,而這項禁令將影響美國生技公司「孟山都」研發的MON810型玉米。

     艾格娜指出,她有合理的理由相信MON810型基因改造玉米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做出此一決定是基於科學因素,不帶有任何政治意味。她說,這只是一個個案,並不代表德國反對種植所有基因改造作物。德國農業部目前正準備就基因改造玉米安全問題提出報告。

     目前MON810型玉米是唯一獲得歐洲聯盟批准用於商業用途的基因改造作物。艾格娜強調,儘管歐盟放行,但另有五個歐盟國家均禁止在本國種植基因改造玉米。

     艾格娜的決定受到德國環保團體「BUND」歡迎。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為何要反對商業捕鯨?

 

綠色和平/提供】

爲何某些國家不顧國際譴責持續捕鯨?綠色和平爲何要反對商業捕鯨活動?你瞭解鯨嗎? 

如果你未曾目睹過鯨的身姿,你也一定能夠想像牠們搖曳暢遊的柔美曲線;也許你未曾傾聽過鯨的私語,但你一樣可以乘著那百轉千迴的悠揚歌聲,在碧海藍天的圖景中,在冰山暖日的光影下,同牠們一起,享受遨遊天際的快樂。 

鯨是龐大的哺乳動物,牠們無法像魚那樣迅速大量繁殖後代,而是像人類一樣,需要餵奶育崽,所以鯨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長久以來,少數國家的過度捕鯨,使鯨類面臨種群滅絕的危險。在此背景下,國際捕鯨委員會(IWC)1982年發佈商業捕鯨禁令,1986年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但日本、冰島等國仍以「科研捕鯨」爲名,繼續從事商業捕鯨活動。日本每年都在南大洋——這片鯨類僅存的棲息地屠戮上千頭鯨,一些種群早已不堪侵害,瀕臨滅絕。 

即便如此,日本還千方百計想擊破捕鯨禁令,每逢國際捕鯨委員會召開年會之際,日本總是提出重新恢復商業捕鯨活動的要求。  

1975年第一次攔截捕鯨船起,綠色和平的反捕鯨歷程已走過了30多個年頭。這些年來,綠色和平的船隊追蹤著捕鯨者,我們的勇士以自己的身軀去阻擋捕鯨叉,挽救了衆多鯨的生命,但在大規模的殘忍捕殺面前,綠色和平的努力還未能挽回整個鯨類的命運。我們需要你的關注和支援,將反捕鯨行動進行到底! 

你、我攜起手來,一齊行動吧,爲鯨這種古老而美麗的生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國際捕鯨委員會和捕鯨國家

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ttee)成立於1946年,目前共有72個成員國。它建立在《國際管制捕鯨公約》的基礎上,負責保護鯨類和管理捕鯨行業。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成立是因爲意識到鯨在大量捕殺下急劇減少,希望通過國際間的協調合作控制這一態勢。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嚴格禁止商業捕鯨。隨後該委員會又指定了印度洋和南大洋爲兩個鯨類保護區。 

但日本,冰島和挪威等國家依然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繼續大規模捕鯨。事實上,依靠當今科技,人們可以憑藉聲納跟蹤或DNA提取進行研究,根本無須提取鯨的性命。

除了假借科學研究之名捕鯨,日本還意欲推翻1986年定立的商業捕鯨禁令。他們以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爲威脅,同時又利用金錢拉攏更多小國加入委員會進而爲他們投票。在2006年的國際捕鯨委員會年會上,在是否解除商業捕鯨禁令的投票中,雖然日本最終沒有獲得3/4以上的投票而最終失敗,但贊成票與反對票數已相當接近。並且,該次會議還通過了一項支援恢復商業捕鯨的議案。

長期以來,日本政府對外宣稱日本公衆支援捕鯨行爲。但實際上,92%以上的日本民衆根本不知道他們的政府每年都要捕殺900頭以上的鯨,69%的民衆不支援在遠海捕鯨。而且目前人類對於鯨肉的需求已經大幅減少,根據日本國內的調查,只有10%的人曾食用過鯨肉,而在他們中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每月食用一次。目前在冰島和日本,已經有成千上萬噸的鯨肉、鯨脂和鯨骨囤積儲藏。

【2009-02-20/聯合新聞網】

來源:《綠色和平》|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綠色和平》網站

公然走私鯨肉 日本捕鯨醜聞

 
綠色和平日本分部成員佐藤潤一正在量度走私鯨肉的重量。
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提供】

日本,東京—今天(2008年5月15日)綠色和平揭露日本政府公然容許鯨肉走私活動,向全世界展示從日本捕鯨船「日新丸」號走私上岸,盛滿鯨肉的箱,上面還標明「紙板」字樣,以圖瞞天過海。事實上,捕鯨船拿了日本納稅人的錢,以「科學研究」的名義捕鯨,卻非法出售鯨肉,並將收入據為己有。更令人震驚的是,鯨肉走私的非法行為,已經在日本官員視而不見的情況下,持續了幾十年。

在過去四個月,綠色和平成員通過秘密監視、線人證詞、隱蔽相機和跟蹤運送贓物的貨車等,就像電影情節般記錄鯨肉走私的過程。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捕鯨船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大肆捕鯨。如今,綠色和平終於把他們的驚天醜聞公諸於世。

層層官員無視走私活動

綠色和平工作人員把這些證據連同鯨肉一起呈交東京地方檢察部門,請求他們公開徹查捕鯨的腐敗內幕。綠色和平還呼籲終止從稅金中撥給捕鯨項目的470萬美元津貼,以及撤銷捕鯨公司「共同船舶(Kyodo Senpaku)」的執照。

在調查期間,為了獲得大規模走私鯨肉的第一手證據,綠色和平工作人員喬裝調查,直接接觸「日新丸號」上的船員。據知情者透露,捕鯨船上的高級船員和共同船舶的負責人,對這種交易視而不見,任由走私活動持續幾十年。一個與共同船舶有聯繫的知情人士透露,日本鯨類研究機構(ICR)(也就是在「日新丸號」上進行所謂「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的官員極有可能知道走私活動的存在。

我們掌握的情報顯示,醜聞涉及的範圍廣泛,共同船舶不可能不知情。共同船舶漠視大規模腐敗及納稅人稅款被偷盜。我們正徹底調查還有誰從捕鯨中獲益,還有誰允許欺騙的繼續。

從共同船舶新舊職員提供的資料,綠色和平調查人員在2008年4月跟隨「日新丸號」從捕鯨區域返航,秘密查證到走私鯨肉卸貨地點是一輛特別的貨車,但共同船舶的官員和船員都置之不理。後來,調查人員還對東京的送貨過程進行跟蹤。

根據日文發貨單的描述,在『日新丸號』卸下某船員的私人箱�,裝滿了23.5公斤盜來的鯨肉。發貨單上將盒子的內容標記為『紙板』。
綠色和平╱提供

用偷來的鯨肉造房子

聲稱是「紙板」的箱子,實際上裝了23.5公斤醃制的「優質」鯨肉,價值達3000美元。一個告密者告訴綠色和平調查人員,許多船員各拿多達20個這樣的箱子,他還聽說有個船員聲稱,單單從偷鯨肉的獲利,就可以建造一棟房子。

為了追查這些鯨肉的最終目的地,調查人員走訪了日本許多不同地方的酒吧和飯館,在這些地方,他們「點」了「特別」的肉,還用隱蔽相機拍下他們的反應。儘管日本漁業局和鯨類研究所在2008年6月底前不會出售鯨肉,這些酒吧和飯館的老闆們卻說,他們正在等待今年捕獲的鯨肉能夠很快送過來。

由日本政府支持的科學捕鯨項目,一直在南大洋鯨類保護區持續著。如今,科學捕鯨已經捲入爭議、謊言和醜聞的泥淖,使日本在國際社會聲譽掃地。綠色和平公佈醜聞,是要抽出誰從捕鯨項目獲利。事實上,科學捕鯨沒有帶來有用的科研資料和經濟效益。

醜聞四起:偷竊鯨肉事件嚴重到什麼程度?

下載完整調查報告(英文)
綠色和平╱提供

日本社會已經被資源再生、食品標籤、撫恤金、公共事業招標作弊以及在辯護中行賄等接連發生的醜聞事件所累。這一次,捕鯨行業再次受到挑戰,成為備受質疑的商業行為。

2008年初,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了捕鯨者難以償還一億日元公共資金的事件。由於4000噸鯨肉庫存尚未賣出,加上《朝日新聞》指出消費者對如此「血淋淋」的商品不感興趣,捕鯨者似乎已經註定失敗。而且,某知名審計機構曾告訴《朝日新聞》的記者,每年在南大洋捕鯨的數量一再增加,導致市場上的鯨肉遠遠供大於求,這對於一家普通商業公司而言,其影響是不可想像的。

日本在南大洋鯨類禁捕區進行的捕鯨項目,資金來自本國稅收,納稅人有權知道誰在用他們的稅金牟利。日本捕鯨項目因為缺乏科學可信性,已經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當很多人得知大量的鯨肉庫存的來源,便拒絕食用鯨肉,何況這次揭露如此腐敗的內幕。我們現在就應該立即停止捕鯨,把公共資金用在正當而更有意義的地方。

後續消息:揭發走私鯨魚肉 竟遭逮捕(綠色和平╱2009年2月13日)

【2008-05-15/綠色和平】

來源:《綠色和平》|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綠色和平》網站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授粉用西洋蜂不足 日本果農苦不堪言

  • 2009-04-1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果樹授粉使用的西洋蜂減少以及蜜蜂大量死亡,日本果農現在面臨授粉作業無法順利進行的難題。有果農說,務農40年,第一次遇到這種事。

     報導說,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調查顯示,截至昨天,東京都和其他20縣都有西洋蜂不足的問題存在。西洋蜂不足和蜜蜂身價上漲2至3成,嚴重困擾了果農。有些農家只獲得往年半數的西洋蜂,只好用手進行人工授粉。

     日本哈密瓜產量第一的茨城縣,從三月開始進行授粉作業,茨城縣最有名的產地、鉾田市的茨城旭村,早已掌握今年西洋蜂不足的情況,因此比往年提早一個月搶購西洋蜂,但能買到的只有訂購數量的7到8成。

     55歲的哈密瓜農新堀喜一每年都購買約14箱(一箱有6000隻蜂),但今年只買到10箱。上一季的價格1箱約1萬8000日圓(約新台幣6000元),本季上漲到2萬3000日圓。這位果農說:「務農40年來,這是頭一遭。」

     山形縣種植櫻桃的農戶也同樣面臨授粉用的蜜蜂不足情形。有農戶表示,買到的蜜蜂約只有往年的7成。不少農戶只能買到約往年半數的蜜蜂,所以只好靠人手拿著毛刷或授粉棒進行人工授粉。

     有果農說,櫻桃樹長得高、花數多,進行人工授粉作業,在人力和金錢上負擔大,如果上市之後,能賣好價錢的話還好,但現在不景氣,不太敢指望。

     農作物授粉使用的蜜蜂,有時也用大黃蜜或日本蜜蜂,但主力仍是靠進口的西洋蜂。

     日本農林水產省動物衛生課表示,日本進口的西洋蜂當中,佔了約8成的澳洲產西洋蜂,前年被驗出罹患微粒子病(Nosema disease),是成年蜂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在歐美也因發生蜜蜂大量死亡的問題,所以事實上從去年起,日本已停止進口。

     日本的畜產草地研究所研究小組去年秋天針對日本養蜂人家進行調查,回答的約1000戶當中,約有300戶答說:「蜂群大幅減少」。

     研究小組人員表示,蜜蜂大量死亡,可能是受到除蟲藥使用量增加的影響,也可能是交配使得蜂群變成弱體化,原因還未能釐清。

     日本農林水產省表示,到五月為止,還要繼續掌握蜜蜂供需情況,必要的話,會考慮提出協助農戶的措施。另外,農林水產省也急著與阿根廷政府交涉進口女王蜂一事。980411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每2秒鐘 足球場大森林消失

 
綠色和平╱提供】

每兩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全球森林正面臨著空前嚴峻的危機。八千年前,全球森林覆蓋地球近一半的陸地。今天,殘存的原始森林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7%,而且每年平均減少730萬公頃──相當於一個愛爾蘭國土的面積。

綠色和平╱提供

全球森林在過去幾千年中一直為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提供棲所,並且為原住民提供生活所需的資源。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全球的原始森林已經所剩無幾,殘存的也面臨被蠶食。砍伐森林,不單破壞地球生態系統,降低生物多樣性,導致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更可引發侵犯人權與種族衝突事件。

森林退化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開墾農地、採礦、人工林種植、基礎建設、森林火災等。但是造成森林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砍伐。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對現有原始森林的風險評估,『工業砍伐已成為原始森林最大的威脅…,影響著七成以上的瀕危森林。』

生長了千年的原始森林,結果被加工成我們踩在腳下的地板、華麗的傢具、學習辦公用的紙張、毫不起眼的紙巾、以至隨手即棄的筷子。

非法砍伐對全球森林所造成的破壞更是嚴重。世界銀行估算,非法採伐使木材生產國每年損失100至150億美元的收入,相當於全世界木材貿易總收入(據估計為每年1500億美元)的十分之一。這些木材生產國損失的收入,對該國建立學校和醫院等必要公共服務設施來非常重要。

木材生產國的不善管理和腐敗,與木材消費國不禁止非法砍伐木材的進口,都縱容了伐木公司和木材貿易商對原始森林肆無忌憚的掠奪。

全球森林被破壞的後果

『上世紀90年代森林消失的速度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很多森林中僅存的物種將在21世紀中葉消失。』
——Jeffery McNeely(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席科學家),1997年

原始森林是大多數陸上生物的家園,同時能夠防止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從而對舒緩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具有巨大的作用。

森林與氣候變化

原始森林對於穩定全球氣候、淨化和涵養水源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全球森林儲藏著大約4330億噸的碳。以當前全球碳排放的平均速度計算,這個數字大於未來45年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和生產水泥,所造成碳排放量的總和。所以,如果這些森林被破壞,它們釋放出來的碳將嚴重地加劇全球氣候變化。

但目前,全球森林被破壞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五分之一。以印尼為例,該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中國之後的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而泥炭地森林的破壞是印尼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主要原因。保護全球森林資源可以大幅度舒緩氣候變化,對於遏止全球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瀕危物種

全球森林被破壞導致棲息地和生態系統退化,造成的物種滅絕的速度非常驚人。截至2004年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科學家估計全世界有23%的哺乳動物, 12%的鳥類,61%的爬行類,31%的兩棲類以及46%的魚類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物種大多棲息於地球上僅存的原始森林。但是這些數據並沒有涵蓋在全球森林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數以萬計植物和昆蟲。

侵犯人權與種族衝突

全世界有逾十億人依賴森林資源過活。他們與森林和諧共處,依靠森林而生,因此他們也是全球森林的主要守護者。在很多地區,這些原住居擁有法律權利,保護自己的土地,不受伐木公司的侵佔和破壞。但,這些居民往往難以對付伐木者背後的大企業。

綠色和平估計,在巴布亞新畿內亞九成以上的採伐都是非法的,因為伐木公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按照該國法律,取得傳統土地所有者,即森林原住民的事先知情和同意。巴布亞新畿內亞政府和世界銀行的調查還發現,很多伐木項目違反了環境條例,肆意踐踏人權。

除此之外,全球森林被破壞,還可能引發種族衝突問題。比如在亞洲的緬甸和非洲的剛果,非法砍伐往往與軍事武裝或者種族武裝問題交織一起,對社會安定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2008-12-12/聯合新聞網】

來源:《綠色和平》|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綠色和平》網站

授粉用西洋蜂不足 日本果農苦不堪言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果樹授粉使用的西洋蜂減少以及蜜蜂大量死亡,日本果農現在面臨授粉作業無法順利進行的難題。有果農說,務農40年,第一次遇到這種事。

報導說,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調查顯示,截至昨天,東京都和其他20縣都有西洋蜂不足的問題存在。西洋蜂不足和蜜蜂身價上漲2至3成,嚴重困擾了果農。有些農家只獲得往年半數的西洋蜂,只好用手進行人工授粉。

日本哈密瓜產量第一的茨城縣,從三月開始進行授粉作業,茨城縣最有名的產地、鉾田市的茨城旭村,早已掌握今年西洋蜂不足的情況,因此比往年提早一個月搶購西洋蜂,但能買到的只有訂購數量的7到8成。

55歲的哈密瓜農新堀喜一每年都購買約14箱(一箱有6000隻蜂),但今年只買到10箱。上一季的價格1箱約1萬8000日圓(約新台幣6000元),本季上漲到2萬3000日圓。這位果農說:「務農40年來,這是頭一遭。」

山形縣種植櫻桃的農戶也同樣面臨授粉用的蜜蜂不足情形。有農戶表示,買到的蜜蜂約只有往年的7成。不少農戶只能買到約往年半數的蜜蜂,所以只好靠人手拿著毛刷或授粉棒進行人工授粉。

有果農說,櫻桃樹長得高、花數多,進行人工授粉作業,在人力和金錢上負擔大,如果上市之後,能賣好價錢的話還好,但現在不景氣,不太敢指望。

農作物授粉使用的蜜蜂,有時也用大黃蜜或日本蜜蜂,但主力仍是靠進口的西洋蜂。

日本農林水產省動物衛生課表示,日本進口的西洋蜂當中,佔了約8成的澳洲產西洋蜂,前年被驗出罹患微粒子病(Nosema disease),是成年蜂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在歐美也因發生蜜蜂大量死亡的問題,所以事實上從去年起,日本已停止進口。

日本的畜產草地研究所研究小組去年秋天針對日本養蜂人家進行調查,回答的約1000戶當中,約有300戶答說:「蜂群大幅減少」。

研究小組人員表示,蜜蜂大量死亡,可能是受到除蟲藥使用量增加的影響,也可能是交配使得蜂群變成弱體化,原因還未能釐清。

日本農林水產省表示,到五月為止,還要繼續掌握蜜蜂供需情況,必要的話,會考慮提出協助農戶的措施。另外,農林水產省也急著與阿根廷政府交涉進口女王蜂一事。

【2009/04/11 中央社】

葉子如艾草 花像滿天星 國際毒草「銀膠菊」恐蔓全台

  • 2009-04-05 中國時報 【唐鎮宇╱台北報導】

     會引起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甚至肝病變的國際大毒草「銀膠菊」,十多年前在屏東、高雄現蹤後,近五年來逐漸向彰化、台中蔓延,農委會特生中心最近發現大甲溪以北、苗栗及南投山區也有銀膠菊的痕跡,若不加緊防範,北部恐將淪陷。

     由於銀膠菊適應力強,幾乎一年四季都可開花,廢耕農地都成了它的大本營,對本土植物的生態與農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農委會決定今年將大規模調查銀膠菊的詳細散布範圍,擬定撲滅計畫。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黃士元呼籲,民眾若掃墓時發現銀膠菊的蹤跡,最好順手拔除,但拔除前得先準備好口罩與手套,避免與銀膠菊接觸。

     黃士元表示,銀膠菊被視為「國際大毒草」,因外表的細微纖毛含有具肝毒性的「銀膠素(parthenin)」,釋放的花粉會引起人體過敏、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等,吸入過多甚至會造成肝病變。

     黃士元說明,原產於美國南部、墨西哥等中南美洲一帶的銀膠菊,環境適應力相當強,引進印度短短廿五年間就遍佈全印度,甚至在印度、澳洲傳出牲畜接觸大量銀膠菊後中毒致死的案例。何時跑來台灣則已不可考,只知道最早約在廿年前發現於高雄縣六龜鄉,一九八八年才正式被台灣列為有毒雜草。

     銀膠菊多散布在高雄、屏東濱海地帶,墾丁國家公園三年前曾發動志工清除,近兩年開始蔓延到高雄縣、台中縣,甚至入侵清水一帶的國小校園,就連金門也有。最近特生中心更發現,大甲溪以北的台中縣大安鄉濱海、苗栗縣通霄內鎮都開始出現少量的銀膠菊,魔爪漸伸往北部。

     黃士元表示,銀膠菊的葉子像艾草、花像滿天星,民眾路過野外一時興起將它帶回種植,可能是造成山區也可發現銀膠菊蹤跡的原因。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中美洲破壞雨林後遺症 吸血蝙蝠出沒

  • 2009-03-03 中國時報 【郭篤為╱巴拿馬二日電】

 ▲巴西的吸血蝙蝠模樣相當可怕。(美聯社)

     二月下旬旱季的一個暗夜,尼加拉瓜首都近郊山區一戶農宅傳出尖叫,一對驚坐床頭的年輕夫婦望著床尾沾滿鮮血的床單和自己毫無知覺的腳尖。年邁的父親由隔房趕到,燈火下檢視著有如刀割的傷口後,丟下一句「吸血蝙蝠」的驚嘆。

     住在馬納瓜郊區波阿科省山區大平原鎮的佛羅雷斯一家,去年就經歷過類似的惡夜驚魂記:腳趾出現刀割般的傷口,鮮血流淌卻毫無痛感,這正是俗名「吸血蝙蝠(Vampire Bat)」的傑作。

     中美洲的太平洋岸丘陵地帶,個頭如手掌但有著刀片般銳利牙齒的吸血蝙蝠,正以不同名稱在特殊地理背景下出沒。大小雖異且群聚形態也不盡相同,但這些小吸血鬼的唾液都有共同特性:含有特殊的抗凝血和麻醉成分。這些天然成分使睡夢中被襲擊的人畜傷口不易凝血,蝙蝠舔血時也不覺疼痛。

     小鎮木屋大多以木板空隙替代窗戶透風,民眾買不起衛生部建議的蚊帳,更沒聽過紗窗,因此給了吸血蝙蝠最佳通道。大平原鎮去年七十人遭蝙蝠襲擊後,農業發展部與衛生部曾派出「掃蝙大軍」獵殺「夜行客」。幸好目前仍未傳出○五年巴西北部一千三百人遭蝙蝠襲擊後感染狂犬病卅二人喪生的疫情。

     「國際蝙蝠維護」組織創始人馬林.土特爾建議,在捕獲的吸血蝙蝠身上塗抹吸引其他蝙蝠的毒素後釋放,讓成群的蝙蝠在相互接觸後死亡,避免以火燒或炸藥消滅山洞中蝙蝠,導致以昆蟲或花粉維生的普通蝙蝠無辜遭到滅絕。

     土特爾指出,嗜血性蝙蝠在迄今確認的一千一百種蝙蝠中僅佔三種,這些蝙蝠散佈在墨西哥、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吸血蝙蝠專家比爾.蘇茲也為十種被誤列為嗜血類的蝙蝠叫屈,因為這些蝙蝠能消滅蚊蟲,事實上為防止傳染病做了不少貢獻。

     二○○二年中美洲太平洋岸曾有眾多牛羊遇襲後因失血過多而喪生,傳說是蝙蝠頭怪獸「吸血羊Chpacabras」肆虐,但一般判斷禍首應為巨型蝙蝠。當時蝙蝠專家表示曾逮獲張翼可達一米五的巨型吸血蝙蝠,但蘇茲認為那應該是非嗜血性的蝙蝠,且最大張翼應只有一米左右,專家膨風的可能性極大。至於傳說中神出鬼沒的「吸血羊」,至今仍無法確認是否存在。

     德國「萊比錫動物園與野生動物研究所」專家佛特研判,巴西大規模砍伐亞馬遜熱帶雨林改作放牧與種植大豆,靠吸取雨林中牛隻和動物血液的嗜血蝙蝠,不得不轉向人類尋找維生的營養

     半世紀以來嗜血蝙蝠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衍生眾多,中美洲也出現類似現象,這要歸咎於濫伐破壞雨林,說來還是人類自作自受。

咱的環境-護老樹 救台灣

  • 2009-03-01 中國時報 【陳文奎╱台中潭子(自由業)】

     北市松菸園區的老樟樹遷移他處,為綠黨及愛護老樹的地方人士爬到樹上佔據,阻礙搬運而為警方移送地檢署的新聞,很是新鮮,但也是城市環保的新思維。

     老樹是我們生活居住環境不可脫離的一部分,人由室內走向室外,親近泥土、草地,最後走向老樹之下,在那裡獨自休憩或群聚活動,豐富了生命的內在。尤其位處亞熱帶的台灣,在夏天高溫多濕,群植的老樹更具有調節地區氣候的功能,這是處於冷氣房的朋友所不能領會的。

     在有廣大土地、人口稀少的國家,都存有保護老樹的觀念;在今天台灣地狹人稠的地方,保護老樹更是相形的重要。君不見東南亞的新加坡成為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嗎?

     在遷移老樹之前,是否考慮到建築物應可環伺其周邊,而不必遷移嗎?尊重老樹原地存在的建築規畫,在世界先進國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毀了一棵老樹將會失去祖先留下來的共同記憶,何其可惜!到底要選擇冷冰冰的硬體建築,還是要保有老樹及其樹下的人文故事,端賴我們智慧的抉擇。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日本觀測到大氣中含水銀 疑從中國飄來

2009-03-23 新聞速報 【中央社】

     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日本觀測大氣的結果發現,在中國燃燒煤炭後排出的水銀可能隨風飄到日本。雖數量極微,不至於對人體造成立即影響,但越境污染問題值得關注。

     日本環境省自前年10月開始在琉球的國頭村的邊戶岬設站連續觀察大氣中所含的玻璃狀水銀。到去年10月為止觀測到的結果,估計水銀濃度大約是大氣每一立方公尺有1至2奈克(10億分之1克)。

     這大概是中國、南韓曾提出報告的大氣中水銀濃度的一半。

     環境省表示,一個月大概有數次觀測到超過2奈克。去年2月就觀測到最大值4.4奈克的水銀濃度。

     以電腦分析大氣移動路徑等發現,大氣含有2.5奈克以上的濃度較高的水銀時,與含有2奈克以下時的情況相較,大氣經由中國大陸到達邊戶岬的情況較多,因此懷疑水銀是從中國飄來的。

     日本為了國民健康著想,有關大氣中所含的水銀成分,將年平均值設在每一立方公尺40奈克以下做為指標值。

     報導說,仰賴煤炭為主要能源的中國,因利用煤炭的情況增加,煤炭中所含的水銀排出的情況也增加,被指說水銀甚至也飄到美國,所以中國被要求應減少煤炭的使用。980323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亞馬遜雨林可令巴西每年獲利220億美元

  • 2009-02-1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委託荷蘭Utrecht大學針對亞馬遜雨林的存在價值進行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儲存令地球暖化加劇的二氧化碳信用額度,每年可為巴西賺進220億美元。

     研究人員指出,透過「減少伐林碳排放」(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RED)機制,能夠讓巴西以亞馬遜雨林換取碳額度,在國際市場與富有工業國家交易,倘若以受保護的雨林總面積2億1900萬公頃計算,巴西每年可因這些綠色範圍獲利500億元巴西幣(約220億美元)。

     減少伐林碳排放計畫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中早已成熱門議題,但至今尚無人計算出亞馬遜雨林提供的森林服務,到底具備多少經濟價值,或是巴西在停止伐林後能夠獲得怎樣實質的利益。

     WWF巴西分會理事長韓慕(Denise Hamu)表示,雖然減少伐林碳排放計畫並非唯一能夠保護熱帶雨林的機制,但肯定是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模式。

     研究結果還指出,亞馬遜的自然資源與依賴熱帶雨林的產品,例如需要這些地區昆蟲傳播種籽的厄瓜多爾咖啡,對於農業的價值,相當於每年每公頃巴西幣110元(約48美元);生態旅遊製造的財富也不過每年每公頃巴西幣7.80元至15.80元。

     WWF的目的是要證明亞馬遜雨林能提供的森林服務,遠比目前發展的產業(牧牛與種黃豆)更具經濟價值。

     研究員指出,這些產業是造成每年約一萬平方公里雨林消失的主要黑手,將森林變成牧草地約佔亞馬遜所有遭砍伐面積的78%。(本文附照片)980211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歐洲智慧城 電力自給自足

歐洲正提倡「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未來這種都市將能自給自足,供應本身的電力所需。

這項計畫的靈感出自於人類對氣候改變的恐懼,以及必須發展替代能源,取代骯髒的煤炭、不受歡迎的核能和供應不穩定的俄羅斯天然氣。

在智慧城市裡,建築物可透過強大的天氣系統自屋頂收集能源,提供給底下的家庭和路上的汽車使用。

未來能源短缺時,會有越來越多人開電力車,而食物殘渣、花園的枯枝甚至汙水都會被拿來製造瓦斯。

電力業面臨傳統商業型態的末日,正在尋找長期生存策略。

英國瓦斯公司(British Gas )的綠色能源部門負責人連恩說:「一種不同以往的產業型態將興起,如果任何能源公司忽略未來石化能源營收下降導致的長期衝擊,他們將會面臨大震撼。」

建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是歐洲聯盟發起的概念。歐盟的目標是在2020年以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比1990年的水準低五分之一。

知名作家和經濟學家雷夫金(Jeremy Rifkin)說:「25年後,數百萬棟建築將同時成為『發電廠』和『住所』。」

智慧城市的中心系統是「聰明電網」(smart electricity grid),能把能量送到需要的地方,並抵銷天氣系統經過時產生的尖峰能量。

德國電力公司E.ON的艾沃特說:「有越多再生能源,就越該裝聰明電網,它能穩定能量流動,所以不用擔心到達電網上限。」

他還說:「電力車可以接上電網,它可以在電網有多餘能源時充電,在電力不足時把電傳回來」。

假以時日,智慧城市不但能降低能源需求,還可以提供能源。

法國建築公司Bouygues在巴黎摩頓建造的辦公室,使用4,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面板,不但足夠滿足本身電力需求,還可以把額外的電力傳回電網。

Bouygues副管理主任馬佐耶說:「我們已經進入了突破的新紀元,以及一場建築業的科技革命。」

他說:「因為住戶能減少60%的電費,我們可以收更高的房租,並且把多餘的電賣給法國電力公司。」

許多電力公司已經把建築和房地產商視為未來的競爭對手。

英國瓦斯的連恩說:「我們已和房地產業者討論過。未來他們是否會發展本業,或是和我們聯手有待觀察。」

連恩又說:「我們每天有1萬個工程師在外面替他們裝鍋爐,雙方之間已經有足夠的信賴。這樣的合作關係在銷售再生能源和小型發電時,會更有助益。」

【2009/02/11 經濟日報】

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美新海洋生態保護區 14個台灣大

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布希一向因抗暖化不力而備受批評,6日卻臨去秋波,宣布在太平洋設立總面積約14個台灣大的世界最大海洋生態保護區。

美國總統布希6日把太平洋上3個地區劃為國家級海洋生態保護區,是世界最大海洋保護區,涵蓋地表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美屬薩摩亞玫瑰環礁,和赤道附近7座島嶼。新保護區有數百種獨特物種,還有完整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美聯社

這個新生態保護區總面積達50萬5760平方公里,共有三處,包括馬里亞納海溝、北馬里亞納群島3個無人島、美屬薩摩亞玫瑰環礁(Rose Atoll),以及太平洋中部沿赤道分布的7個島的周遭海域和珊瑚礁。

名為「馬里亞納海洋國家紀念區」的新保護區內有獨特的生物和罕見的地質特色,包括數百種獨特的鳥和魚類、世界最大型陸蟹、靠海底火山熱氣孵化卵的鳥類「馬來西亞塚雉」(Malaysian megapode)、在此區產卵的瀕臨絕種玳瑁和綠蠵龜、高達26公尺的巨樹。這裡也有地球上獨一無二、另只在木星衛星木衛一(Io)上才有的硫磺池。

保護區內的生物和環境將視同文化遺址,受美國1906年的「古物保護法」保護,區內即日起將逐步禁止商業捕魚、開採作業等。白宮表示,區內仍准許從事休閒漁業、觀光業、科學研究,且不致影響美國的軍事活動和自由航行權。

不過,新保護區的面積和保護範圍仍和保育人士期待的有落差,北馬里亞納群島政府和當地社區也以主權、漁業和資源開採可能受損而有疑慮。

這是布希總統第二次動用法律保護海洋資源,上一次是兩年前,他把西北夏威夷群島一帶設為保護區,禁止捕魚、開採石油天然氣,不准觀光。而當時這個保護區的面積是世界最大的。

圖╱聯合報提供

【2009/01/07 聯合報】

南韓圈海造地振經濟 恐釀生態災

南韓「新萬金」海埔新生地造陸計畫下,空中鳥瞰全長33公里的海堤。
路透

南韓準備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全羅北道黃海沿岸潮間帶開闢一塊面積約為紐約曼哈坦地區7倍大的新生地,期藉此提振全國經濟,環保人士則認為,這項計畫可能釀成生態災難。

按「新萬金潮間帶開發計畫」的現有規畫,開發商將利用一條全長33 公里的海堤圈圍面積400平方公里的潮間帶新生地,面積約為台北市的1.5倍大,供興建工廠、高球場、淨水廠之用。「萬金」係各取群山市附近的「萬頃」和「金堤」頭一字而成。

新萬金開發當局(SDA)的朴賢培(譯音)表示:「這項計畫旨在促進經濟發展,不是保護環境。不過我們仍將兼顧環保。」新生地的預定位置是部分瀕危候鳥類的過境覓食地。

這項開發計畫的總經費將近30億美元(台幣1,000億),全部完工後,將為長期以農業為主的全羅北道引進工業。開發商明年起將開始闢建一處工業區與自由經濟區,為經過遴選的產業提供免土地租約100 年的優惠,同時提供稅賦優惠,以吸引國外投資人,並為他們規畫專用的居住區。

人工造就的新生地將取代天然溼地,河床化為人工湖。開發商將在海堤上的道路旁興建一座公園,並以主題公園、會議中心甚至賭場吸引觀光客。SDA的一名人士說:「新萬金計畫將使南韓成為更快樂的樂土。」這項計畫已經引起部分亞洲國家的矚目。

全羅北道的農民以種植穀物、飼養豬隻為主,境內的歷史古城全州是朝鮮王朝的發源地,也是後百濟的首都。

南韓數十年前針對首爾以南200公里處的河口展開一項類似計畫,經過多年的法律攻防與方法變更後,工程1999年展開,將大批巨礫倒入與黃海銜接的出海口,前年形成一道海堤。

當地農民對這項計畫態度保留。他們指出,農村勞動人口外流嚴重,南韓國內的主要產業並因為農村基礎建設嚴重不足而遠離農村。但南韓保守派總統李明博以有利區域發展與全國經濟成長為由,支持這項計畫。

溼地有助於蓄洪、防止土壤侵蝕,還能吸收溫室氣體,因此環保人士都認為不應任意開發溼地。近年來東北亞最大規模的溼地開發計畫是日本西南部的諫早灣,結果是一場生態災難,溼地開發後附近海水水質惡化、漁業資源銳減、新生地土壤劣化、環境受創,迫使日本政府今年六月重新開啟諫早灣的防洪閘門。

南韓環保人士憂心新萬金溼地步入日本諫早灣後塵,因此強烈反對這項計畫。

【2008/11/25 聯合報】

鮪魚捕到快絕種 日漁民憂生計

日本人對鮪魚的著迷與漁民毫無節制的濫捕,已讓鮪魚瀕臨絕種,不僅危及眾多漁民的生計,日本人很快也得割捨這項口腹之慾。

日本南方偏遠的Ishki島有3萬2000居民,其中八分之一仰賴捕魚維生,但目前他們時刻擔心的話題只有一項:他們的生計已走上絕路。

上周,一個國際保育團體在摩洛哥舉行會議時警告,原本充斥大西洋與地中海海域的藍鰭鮪魚,已經減少90%,可能很快就會正式登上瀕臨絕種的生物名單。

多數人都把罪過算在日本人頭上,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資料,全球約四分之三的藍鰭鮪魚是被日本人吃掉,而且日本國內漁獲量持續下降,所以進口量也不斷升高,目前大約是每年4.4萬公噸。

此外,隨著健康的地中海與日本飲食風行全球,日本與俄羅斯的消費量也爆炸性激增,更加速鮪魚絕種。

直到30年前,鮪魚還被很多拖網漁船視為毫無價值的漁產,常常捕獲後又丟回海裡,頂多也只是拿來加工製成貓食。如今身價暴漲後,已吸引操控地中海漁業貿易的義大利與俄羅斯黑幫插手。世界頂尖的漁業專家波利說:「多數日本人都不知道他們吃的鮪魚是怎麼來的,如果他們知道,他們的胃口一定會變小。」

日本沿岸很多像Ishiki這類的漁村,漁民現在常常忙了一整天後,仍然空著船回到漁港。日本一家最大的漁業合作社今年夏天甚至史無前例地被迫停業。一位地區漁業合作社的職員大久保最近說,今年的鮪魚捕獲量只有2005年的四分之一,而且只捕獲一尾重量超過150公斤的鮪魚,去年則還有100尾以上。

保育專家佐佐木解釋其中的含意說:「大型成年鮪魚愈來愈少,漁民只好多捕捉未成年鮪魚,形同殺雞取卵自斷生路。」

【2008/11/24 聯合報】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別把花燈當路燈

  • 2009-01-18 中國時報 【林憲德】

     道路照明是城市最重要的安全設施,然而不良道路照明設計卻潛藏著光害危機。如埔里鎮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周遭,就因高速公路路燈設置過於密集,夜夜大放光明,廣大面積的茭白筍田受光線影響,只長葉卻不結筍,附近農民苦不堪言。

     由不良路燈所產生的刺眼眩光也是個嚴重的問題。例如台東縣綠色隧道兩旁設置了拱形燈具,由於人坐在車中,燈具高度剛好就在頸部,就算眼睛直視正前方,眼角仍可看到隧道兩側安全島上的燈影,民眾開車經過時,有如萬道光箭朝眼睛「射來」,刺眼的光線影響行車安全。

     台灣目前最嚴重路燈照明浪費,在於台電路燈電費採用「包燈制」,以包燈核定電費五折計收,用路燈數量計費,而不計算實際用電量。此情形造成不論燈具好壞,不論燈具大小,不論燈具效率,都相同計價,使得高效率燈具無法反映電費,縣市政府在採購時也淪為採購廉價低效率燈具,毫無照明品質,也嚴重浪費能源

     據交通部公路總局估計,北市、高雄市一年路燈電費就要數億元,全台一年下來就要消耗數十億元電費,有些地方單位因浮濫超量設置路燈,被龐大路燈電費壓得喘不過氣來。事實上,台灣的道路照明問題,不在於照明不足,而在於照明超量設計,怪不得有些國外朋友看到我們的工業區以為是夜總會,看到平常夜景以為正逢國慶。日前營建署為響應「節能減碳」,檢討目前道路照明設計,發現現有商業區的路面輝度幾乎超量兩倍,亦即現行大部分的都市路燈數量均可減半設計。

     最近在「城市光廊」、「城鄉新風貌」風潮下,許多縣市政府喜歡「把花燈當路燈」來設置,爭相裝設爭奇鬥豔的花俏路燈,在大燈上再裝小燈、閃光燈、跑馬燈,把燈桿變成燈箱、燈柱,把燈頭做成五花八門造型,尤其喜歡設置向上投光再反射的花燈式路燈。這些路燈把大量光源投到鄰房窗戶或夜空,正是侵犯隱私與戕害趨光性生物的光害,也嚴重浪費能源

     目前正流行的二次反射投光或花燈式路燈,約有三至七成的光源沒有投入真正的路面照明,只是顯得上面很花俏,但路面並不亮,行車反而不安全,周遭居民感到目眩、頭疼,甚至引發失眠、致癌的危機,老百姓的稅金也大量流失於夜空中。

     台灣各城市正進行一場城市光廊的瘋狂競賽,卻不知周邊住戶深受嚴重光害所苦,在忙碌工作之後無法充分休息睡眠。根據筆者研究室的實測調查,若以國際照明協會規範住宅窗面照度在二.○勒克斯以下之基準,在台灣都市巷道中每設一盞遮光不良的路燈,路燈前後左右四戶住宅的一至三樓窗面均已嚴重超出基準值數倍以上,平均一條路上幾乎有一半的住戶受到嚴重的光侵擾。

     醫學報導已指出,夜間過亮光線,會使人血液中「褪黑激素」難以分泌而提高致癌風險,甚至還會引起生殖系統過早老化、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癌機率。霓虹燈、跑馬燈、眩光等不規則變化的光線不但會干擾睡眠,造成胃腸、心血管疾病,擾亂新陳代謝,並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我政府真應該審慎檢討光害對國民健康之影響,對都市照明提出規範才好。

     總而言之,良好的道路照明設計,應加強對光害的認識,破除「越花俏越好」、「把花燈當路燈」的迷思。五光十色不如街淨路明,城市光廊不如安全照明。政府對於路燈的配光應有較嚴格的要求,盡量採用遮光良好的路燈,使絕大部分的有效光投向路面,以減少光害,並節能減碳。

     (作者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

請帶動環保自然葬風氣

  • 2008-12-31 中國時報 【黃有志】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遺體,於卅日舉行移柩暫厝儀式。待「長永紀念福園」完工後,王永慶將在此墓地長眠。筆者建議王家慎思,未來園區完成後,若能將王老先生的遺體採取「環保自然葬」,如此不僅符合王老先生長期以來對台灣環保問題的關注,也將帶動國內的環保自然葬風氣。

     由於國內多採傳統民間喪葬方式,造成土地資源不足、破壞景觀、能源耗損、環境衛生等問題。為解決殯葬所帶來諸多問題,自七○年代開始,政府大力推廣火化入塔,直至九○年代火化觀念已普遍為國人所接受,不過這種火化入塔的殯葬方式終究是治標而不治本,因靈骨塔一般「只進不出」,讓空間無法有效運用,形成許多「死塔」。同時也造成不肖商人炒作塔位的社會問題。

     內政部表示:全國每年平均死亡人數約十三萬五千多人,往生者的平均火化率為八五.六四%,但每年採納骨塔放置者約十萬人,除非台灣爆發戰爭或發生大災難、大規模因傳染疾病而死亡,不然以現在未使用的五八○萬個納骨塔計算,國人既使用二十年也用不完。

     隨著台灣高齡人口呈現逐漸上升趨勢,死亡人數每年約成長一.六八%,估計二○二○年死亡人數將從現在的十二萬增加到二十萬人左右。因此當前火化後入塔的葬法政策,應改為「環保自然葬」,以處理日益增加的遺體。至於土葬部分,民政司表示,台灣目前有三一六一個舊墓區,將近一千多公頃,大部分雜亂無章,對生態帶來相當破壞。

     所謂「環保自然葬法」,一般是將往生者的骨灰經過特殊處理後,放置在可分解的容器中埋在樹木的根部。另外在園內還有專供灑葬的花園,骨灰只要經過特殊處理,可以灑在花叢中自然分解,不會造成任何汙染問題。其他還包括:樹葬、灑葬及海葬等,因為很自然又環保,所以又稱「環保自然葬」,這種新式葬法在外國已施行多年。

     「環保自然葬」講求溫馨,力求藝術氣息,完全不同於國內墓園的荒涼蕭瑟景象。一般建設成美麗幽靜的景觀花園,園內廣植花草綠化,使阡陌相接,井然有序,讓人們有明亮舒爽之感。園中並設計有休閒步道,兩旁則栽植較高齡的樹種,使人漫步其間,有離塵脫俗之感。更重要的是,園區朝向永續經營發展,使其成為適合民眾生態旅遊與休閒遊憩的公園,如此不僅讓國內墓園精緻化,而且也發揚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

     因此建議王永慶老先生的家屬,若能擺脫傳統「民俗風水」的傳統觀念,而改以「環境風水」的新觀念,採取「環保自然葬」的樹葬處理後事,則不僅「經營之神」為人所傳頌,更可能成為國人尊崇景仰的台灣「環保葬之父」。

     (作者為高雄師大通識中心主任)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基改豬器官 10年內移植人體

英國科學家表示,10年內可研發出供應人類器官的基因改造豬。

據統計,每15分鐘需要移植器官者就增加一名。主導此計畫的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溫斯頓爵士表示,若有豬可供應移植用的器官,就可以減少這些等待者的痛苦,也能讓器官供應較便宜、快速。

想要從豬身上製造合於人體使用,不被人體排斥的器官,要先注射基因至公豬體內,改變他們的精子,牠們其後與母豬正常交配,可生出基因改造小豬,其動物基因被隱沒,器官將可供人體使用。

溫斯頓已成功使6隻豬的精子內有符合要求的正確基因,可望明年生出基改小豬。接下來的研究,就是要與人類基因正確組合,確保這些器官能被安全移植。

【2008/11/0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