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藻類、刺冠海膽增生 生態漸變

 

 
冬季處於避風位置的澎湖青灣南海域,也出現軟珊瑚大批死亡,圖為軟珊瑚已完全白化。
圖╱鄭明修提供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在澎湖蛇頭山海域發現圖中不少萼柱珊瑚已經死亡並被泥沙覆蓋,寒害已危及澎湖珊瑚生態。
圖╱鄭明修提供
學者針對澎湖寒災所做調查中,澎湖北海及內海生態受創嚴重,珊瑚大量死亡部分,但藻類與刺冠海膽都增生,生態結構正改變當中,值得進一步監控觀察。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說,他在澎湖選定廿七個測站調查珊瑚覆蓋率與刺皮、軟體和節肢動物物種,紀錄到物種種類數目及數量以南海海域最高,北海次之,內海最低。
他表示,內海屬於封閉性水域,海水交換速度慢,回溫速度也慢,因此持續低溫時間更長,受創最嚴重;南海亦遭波及,慶幸的是望安鄉東嶼坪、東西吉、七美等海域水深四到十公處,仍有不少珊瑚礁群與魚群倖存,整體死亡情形較輕微,可能因水較深,降溫緩慢而能逃過一劫。
鄭明修並發現,澎湖內海死亡的珊瑚,大部分被異常孳生藻類覆蓋;會刮食珊瑚礁上藻類的刺冠海膽也增生,馬公市虎井及山水海域觀測到高密度的刺冠海膽,生態結構的改變值得監控觀察。
根據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調查,澎湖縣主要經濟性海藻「青海菜」也因寒害影響數量大增,產值相對增加,創下民國八十二年以來新高;藻類增生部分,五月仍可見馬公市烏崁海域有馬尾藻叢生,長度達一公尺以上,大量出現的藻類還包括藍子藻、小團扇藻、巨大鞘絲藻及匍枝馬尾藻。
學者另發現因為本地魚種受創,如青鱗魚就從外地洄游進來,蝦苗及小魚苗增加。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曾建璋在白沙鄉吉貝嶼、湖西鄉龍門海域,發現小傘藻及屬於小角藻、凋毛藻、爬管藻及瘤皮藻等澎湖以往未曾紀錄的新種藻類。
【2008/08/31 聯合報】

 

浮潛 只看到幾隻稀有魚

澎湖寒害後,經常潛水和釣魚的遊客及民眾都有同樣的感覺「魚變少了」,以前常釣到的倒吊及鸚哥,現在變成「稀有」;一向吸引遊客招牌的「浮潛」,能看到的魚群也少了,逼得浮潛業者只有猛餵魚和養魚自行「復育」。

「老闆,這裡看到的魚沒有你宣傳照片上的多耶,你該不會拿國外照片來唬弄吧?」在澎湖北海經營浮潛的業者,寒災後經常碰到遊客這樣問。

業者說,寒災後淺海珊瑚礁區不僅魚數量減少,珊瑚也死了一半,剛開始沒有蝶魚,現在慢慢有小隻蝶魚游過來,但看起來還是不如以前壯觀,面對遊客確實有些尷尬。

白沙海上育樂中心負責人楊國寶為讓浮潛生態好看一些,自行在姑婆嶼海域「復育」,「只好勤潛水餵魚,像是石斑等魚類就比較容易游過來撐場面」。

他並闢出養殖區,卻經常被釣不到魚的釣客偷釣走。由於浮潛大都內含在海上活動行程裡,所以生意還算好,最近發現有些白化珊瑚又有共生藻附著上去,顯示北海珊瑚似乎出現新生機,讓他很興奮。

澎湖縣資深潛水救難人員鄭正綱說,有學者說寒災後大自然會自己復育,不過他最近潛水,西嶼鄉、馬公市風櫃到山水及虎井、桶盤海域,魚群比寒災前少了三分之二,「以前就少的鹿角珊瑚,現在幾乎看不見;倒吊及鸚哥等魚種,很難釣到了」,這現象一直延伸到望安鄉以南至西吉嶼一帶海域才較好。

鄭正綱說,不少魚類因寒災死亡,他預估天敵減少的烏尾冬及蝦蟹類數量明年會增加。澎湖漁民最近就發現竹節蝦變多了,有漁民就說竹節蝦「以前只能捕到一公斤,現在一個晚上就有十公斤漁獲量」。

澎湖縣政府旅遊局長洪棟霖說,澎湖寒災對旅遊業的衝擊其實還好,主要因為寒災是發生在冬季旅遊淡季,而沿岸腐臭魚屍也都在三月前清理完,直接衝擊不大;不過澎湖旅遊與海洋生態關係密切,若缺乏有計畫性及長期的復育,熱門的潮間帶休閒漁業及浮潛欣賞的珊瑚礁生態都會受影響,中央應重視。


【2008/08/31 聯合報】

澎湖年初寒害超預期 珊瑚集體死亡

澎湖縣今年初寒災重創程度超乎預期,上為2005年情況,下為2008年寒災後景像。
圖╱鄭明修提供

「澎湖引以為傲的淺海珊瑚礁生態系可能面臨瓦解」,澎湖縣今年初寒災調查報告昨天出爐,重創程度超乎預期;澎湖群島絕大部分珊瑚集體死亡,鸚哥及蝶魚等常見魚種銳減或局部消失,藻類大量出現,「海洋食物鏈亂了」,「要完全恢復至少卅年」。

魚類資源也因寒害銳減,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李明安指出,澎湖延繩釣、一支釣、刺網及拖網漁業,上半年漁獲量是近十一年來最低。學者呼籲中央儘速成立復育推動小組,實施分區漁撈、休漁並設立保護區,保護目前「脆弱」的澎湖海洋生態系。

今年初澎湖海域歷經卅天寒害,海中生物大量死亡,澎湖縣政府委託學者進行災後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調查。調查報告確定澎湖寒災成因,是反聖嬰年大陸低溫、低鹽的沿岸水南侵造成。

「寒害使珊瑚集體死亡率增加」,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在調查報告中說,在姑婆嶼等五處測點發現活體珊瑚覆蓋率全都下降,其中測得最低水溫的北海姑婆嶼,較三年前下降達百分之四十點三,七美受影響較小。

他指出,青灣的軸孔及北海的細枝鹿角珊瑚已完全消失,北海及內海也看不到活的叢生棘杯珊瑚,連帶地魚蝦貝等珊瑚礁共棲物族群也銳減,「意味澎湖群島絕大部分珊瑚群聚正面臨嚴重衰退」。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說,由於死亡珊瑚缺乏活體組織,石珊瑚群聚的恢復須花更長時間,估計要卅年才能恢復到寒災前的生態。

「澎湖生態系正處於脆弱易受環境影響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澎湖內海及澎南水域珊瑚死亡嚴重,「連棘黑海參、梅氏長海膽等澎湖常見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都少了」,顯示環境受到破壞。

【2008/08/31 聯合報】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雲南野生動物「肇事」問題日益突出

近年來,由於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生態環境的恢復和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的實施,雲南省境內各種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大幅增加。但隨之發生的野生動物「肇事」也日益突出,每年造成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據雲南省林業廳介紹,2007年雲南省野生動物"肇事"案件共有42653起,其中人身傷害案97起,造成86人受傷,11人死亡,共造成財產損失7168.61萬元人民幣,同比增加59.92%。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有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和獨特的山地垂直景觀,是野生動物的王國。在全國335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雲南就有243種,佔全國的72.5%。

統計數字顯示,目前雲南境內的亞洲象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40餘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從建區時的400餘只已增加到900餘只,無量山自然保護區的黑冠長臂猿也由建區時的50群200餘只增加到目前的96群400餘只。野象、野豬、黑熊、虎、豹等大型動物的數量也明顯增加,與當地居民的衝突隨之日益突出。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象每年都會在莊稼成熟時,到農田�啃食玉米、甘蔗、香蕉等作物。2007年,在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區腹地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共有26個村遭受「熊災」,莊稼和家畜不同程度受損,並有1位村民在遭遇黑熊時下巴被抓爛。

對此,雲南省政府每年花大力氣避免和減少野生動物「肇事」事件發生,包括向村民宣傳防範野生動物的知識,幫助村民加固防護柵欄等措施。據悉,雲南省每年因野生動物「肇事」造成人員傷亡和莊稼受損的補償費用約1000萬元人民幣。

【2008/08/21 新華社】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BOT 台灣自然生態殺手

  • 2008-08-20 中國時報 【陳昭倫】

     爭議連連的阿里山森林鐵路三合一BOT開發案,在環保署十八日召開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會議中,首次審查即被環評委員做出「不予開發」的結論。這樣的結果不僅給予當地守護家園的住民和長期以來監督政府BOT開發案的環保團體,一個正面的回覆,更將BOT這個逐步侵蝕台灣自然生態的大怪獸,攤在陽光下,一步步的讓人民清楚牠的猙獰的面目。

     阿里山BOT案是農委會林務局委辦,內容主要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及沿線各場站的委託經營、沼平車站旁二.二公頃土地興建二○八間客房的觀光飯店及十間別墅套房。這些大型的工程對於位於海拔二千二百一十六公尺的高山生態將有著重大的影響。除了台灣特有種的樹木種類,更大的影響將是未來水源的使用、廢水的排放與下游鄒族原住民部落的生命財產安全。當這些可能的影響被攤開來,再加上有環評委員的「良心」加分。被給予不予開發的結論是裡所當然的,至少也先保留住這塊山林樂土。

     相反的,同樣是阻擋BOT觀光旅館開發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原住民權益的剝奪,台東杉原美麗灣飯店BOT案的命運就沒有阿里山來的幸運。杉原灣位於離台東市不到十五分鐘車程的海邊,在綿延一.五公里的海域之內,就擁有珊瑚礁、藻礁招潮蟹灘地與綿細的沙灘等豐富的生態。同時也是阿美族莿桐部落與閩南富山聚落長期以來是漁業捕撈主要場域。

     然而,美麗灣飯店規避環評的取巧之下,在兩年之內,一棟瓦白體的建物就佔據了沙灘的正中央,完全與周圍綠色的景致格格不入。這個大怪物距離高潮線僅有五十公尺,而最近的珊瑚礁只有二一五公尺。在環保團體發現這一違法的工程,而且縣政府協助業者分割土地,有包庇業者之嫌,於是一狀告上法院。今年一月法院裁定,美麗灣在通過環評以前必須停工,創下了環保團體以公民訴訟告贏地方政府的先例。但在觀光縣長鄺麗貞的強渡關山主導之下跟換環評委員,讓美麗灣飯店在六月有條件通過第六次環評。這下子,環保團體又得要疲於奔命向高院提告,以便保留住東台灣這塊最為完整的海洋樂土。

     在過去民進黨執政八年中,BOT成為政府鼓勵民間參與投資公共建設的尚方寶劍。這些年被認為台灣最成功的BOT,就數還出書頌讚BOT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但是BOT的經營也儼然成為不折不扣「國立海洋馬戲團」的表演場。為了吸引暑假的人潮,海生館在媒體大買廣告跑馬燈,強力放送白鯨生態教室,並且讓肥皂劇的演員大力配合,小白鯨輪班的與觀眾親密接觸後,今年七月一隻名為小的小白鯨卻不明原因的暴斃,而剩下的兩隻卻不知去向。這樣的消息只有少數的傳媒報導,而海生館花錢的媒體卻仍持續強力放送小白鯨與人接觸的新聞與跑馬燈。

     大家可知道,海生館前後總共已死了四隻小白鯨,而在你親吻小白鯨的同時,你也讓牠成為下一個犧牲者。但我們對於BOT海生館這種枉顧生命的怪物卻束手無策,更不要提一直被教育團體所詬病的各項海洋教育與研究的功能了。

     阿里山特有種的樹木消失和山林的破壞、台東杉原灣珍貴的海洋生態被汙染、枉顧原住民族自然主權和海生館枉死的小白鯨,看起來似乎毫無相干的事件,卻都因為BOT這個關鍵字而串連在一起。說BOT是台灣自然生態最可怕的殺手,其實一點都不為過,你說不是嗎?(作者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漁業談判,準備好了?

  • 2008-08-24 中國時報 【李武忠、廖一久】

     新政府上任不久即積極規畫召開全國漁業會議,將揚棄過去民進黨執政時對兩岸所採取保守的作法,準備與對岸就兩岸漁區協議、漁工保障以及漁獲交易等諸多議題,進行必要性協商談判。過去長期困擾台灣漁民的諸多問題:中國魚貨循走私管道,大量進入台灣市場,打壞市場行情中國漁船非法入侵我國海域捕魚,嚴重破壞漁業資源;中國漁工素質不一,造成作業及管理上的困擾;辛苦育成的養殖品種與品牌遭中國商家冒用,似乎露出解決的曙光。然而從現實的眼光來看,未來兩岸漁業在國際市場上,仍存在競爭關係,台灣處於高成本的劣勢下,如何趨吉避凶,恐怕需要高度的智慧。

     兵書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多算勝少算不勝、知己之害而圖彼之利者勝等等,均點出主帥必須對敵我的實力有充分的了解,否則兵敗身死,得不償失。由於兩岸長期處於敵對封閉狀態,而我國漁政官員又受限於法令規定,無法前往中國實地了解,對近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改革與漁業快速成長的情況相當陌生,甚至停留在「土八路」的刻板印象,讓人對未來兩岸如果要進行漁業談判感到憂心。

     再者分析台灣與中國過去對外談判功力發現,對手同樣為日本,我們台日漁業談判,歷經十五次會議,卻因釣魚台主權爭議而遲遲無法達成協議,導致台日間的漁事糾紛不斷,增加雙方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反觀,中國在中日新漁業協定談判中,即擱置釣魚台主權問題,對於雙方專屬經濟區的重疊部分,則採取各自節制與畫定共同管理水域方式,談判過程充分發揮「求同化異」,化異不成再「求同存異」的談判藝術,顯然要比台灣高明許多。

     其實,在正式走上談判桌前必須先進行情蒐,經客觀的分析與研判,並推演各項議題的談判戰略與戰術後,選定最適時機,從容坐上談判桌,執行「預先規畫好的」談判,最後還需預估談判的各種可能結果,準備好善後處理計畫,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既然談判是雙方針對彼此的需要及觀點,尋求相互利益,因此不可能只有我方一廂情願的希望對方接受我方的要求,也必須要對對方所提的要求作出適度的回應,該項談判才能成局。

     假若中國代表在談判過程中提出,基於WTO「最惠國待遇原則」(即締約方的一方現在和將來給予任何其他第三者的優惠與豁免,也同時給予其他締約方)與「國民待遇原則」(即進口產品享有與本國產品相同的待遇,以確保其競爭機會的平等),要求我方開放中國水產品進入國內市場銷售及為保護國民就業安全,要求台灣雇主應提供責任保險金,最低工資保證並提供等同台灣勞工的福利待遇等,前者由於中國水產品擁有低生產成本的優勢,若准許進口將會危及我國相關漁業的生存,而後者則會提高作業成本,對經營已屬困難的船東更是雪上加霜,屆時我方又該如何因應?這些恐怕都必須事先經過仔細盤算,以免因小失大。

     雖然談判是一連串的過程,但最主要的操縱者還是實際進行談判的人員。從最近美韓牛肉進口談判過程中,韓方代表團所犯諸多錯誤(如具專業知識的談判代表人數不足、錯估形勢、操之過急、翻譯人員欠缺談判議題專業等),幾乎讓李明博政府垮台,血淋淋例子,可給台灣作為從事國際談判借鏡。廿一世紀強調的是以談判代替對抗,未來政府如有意與對岸進行實質漁業談判,除應要強化以科學數據為論述依據的思惟外,有系統的培養具漁業專業素養、瞭解中國思惟與談判技巧的談判人才實為當務之急。(李武忠為農業經濟兼任教授、廖一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反對聲浪低 專家指基改農作物或紓緩糧危機

  • 2008-08-22 【中央社】

     全球反對基因改造農作物的聲浪似乎有所降低,而它的產量則逐漸提高。二零零六年至去年,全球栽種基改農作物的面積成長了百分之十二,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哥倫比亞的大小。

     過去一年,巴西的基改農作物栽種面積也擴大百分之三十,大部分是栽種巴西主要的糧食期貨:黃豆。聖保羅農業研究所預測,巴西今年的基改農作物收成量應達史上新高的六千萬公噸。

     雖然環保人士一直反對基改農作物,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實它對人體健康有害,相反的,可對環境帶來許多的好處:因為,基改農作物只需要少量的水、且不需要很肥沃的土壤,就可以生長;還有它對蟲害的免疫力也比較強。

     既然有這麼多的好處,基改農作物可以解決目前全球面臨的糧食危機嗎?

     巴西農業專家指出,現在的時機尚未成熟,但是如果各國的農產業能夠擴大新科技帶來的利益,就可能引起廣泛的正面效應。

     全球十大採用基改農作物技術生產國排行榜中,美國排名第一,栽種面積達五千七百七十萬公頃,二零零六年至去年的產量成長百分之六;其次是阿根廷,栽種面積一千九百一十萬公頃,產量也成長百分之六;巴西位居第三,栽種面積一千五百萬公頃,產量成長百分之三十。

     目前全球生產的基改農作物,百分之八十五是玉米、黃豆和棉花。但為紓緩糧食危機,專家建議,比較貧窮的地區可以栽種成本較低、但營養價值較高的農產品,如樹薯和高梁。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東部發現最大最完整藻礁 專家籲列保護區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十二日電)東海岸杉原海灣發現面積相當廣、發育完整的藻礁,這也是東部海域最大的藻礁;不過,水中發現許多廢棄的漁網,專家建議這處藻礁區應列為自然保護區。

在台東縣杉原灣調查珊瑚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日前下水調查杉原灣的南礁時,意外發現南礁是一大片的藻礁為基底,然後再與珊瑚混生,這也是東部發現面積最廣的藻礁。

陳昭倫說,這一片藻礁的範圍相當廣,應該是除了墾丁公園內佳洛水之外,東部海域主要的藻礁,而且由水下的狀況看來,這處藻礁發育狀況很好。令人訝異的是,依照藻礁的生長環境,杉原灣的海水溫度偏高,為什麼會有發育完整的藻礁,值得探討。

陳昭倫表示,藻礁的形成都是數千年的累積,不但在生態系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發育過程也是海岸海岸變遷的證據和「天然紀念物」。不過,藻礁區域內的水中廢棄的魚網甚多,覆蓋珊瑚和卡死珊瑚礁魚的情況嚴重,相關單位應該儘快將杉原灣藻礁區劃為自然保護區。

藻礁為石灰藻(calcareous algae)是經由鈣化作用沈積碳酸鈣,當石灰藻死後留下此一底質又為後來者所利用,周而復始慢慢地沈積成礁體;藻礁和和珊瑚礁不同,藻礁是植物,珊瑚礁是動物;藻礁平滑均勻,珊瑚礁銳利。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宗政的研究報告表示,一般人對藻礁比較陌生,但是這個名詞在台灣所代表的意義卻是十分珍貴,因為台灣的藻礁海岸總長度遠比珊瑚礁海岸短得許多。

藻礁分布的地帶因地形及季風的原因吹砂嚴重,沙丘發達,也不易於接近,再加上以往在戒嚴時期近乎海禁的政策更隔絕了一般人接近的機會,且大部分的藻礁在漲潮時都淹沒在水面下。970812

整治土壤地下水污染 高市邀學者獻良策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十三日電)高雄市環保局明、後兩天將舉行國際研討會,邀集一百多位產官學界國內外學者專家集思廣益,為全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獻良策,副局長王玨今天主持行前記者會為研討會暖場。

「2008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國際研討會」明天起一連兩天將在高雄市寒軒國際大飯店舉行,邀請美國、加拿大等國內外產官學界專家、學者約一百五十人共襄盛舉,深入探討港都水土污染現況,並提出可行改善方案。

王玨表示,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工商、民生等各相關產業產生的廢棄物或廢水,難免造成土壤及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對環境與健康形成相當大危害,市府積極研擬改善計畫,希望明年高雄世運時能呈現最佳的都市風貌與魅力。

會中,王玨還率領環保局同仁一同揭開「最愛台灣、真情水土味、疼惜高雄好水好土地」車廂廣告牌,原本黑色的台灣地圖,揭開黑底後,一時呈現光明亮麗,象徵水土復育後的好山好水。

王玨期待在市府團隊多方努力,以及研討會國內外經驗交流分享下,將台灣已受到嚴重汙染的土地與水源作有效益的整治,回復綠色大地生機。970813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阿瑪斯號浩劫後 龍坑珊瑚長回來了

「歷經七年半時光,遭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所載燃油汙染的墾丁龍坑海域珊瑚已恢復汙染前原狀。」接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監測的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說,最近調查發現,珊瑚覆蓋率已達百分之廿六,和發生浩劫前的覆蓋率相差不多。

他指出,龍坑生態保護區浪濤洶湧,每次颱風過境都會帶來巨浪,珊瑚生長不易,覆蓋率最高時僅達百分之廿六;最近調查遭燃油汙染區的珊瑚,也已恢復到百分之廿六。

原在龍坑海域漂流的小片船骸被打撈上岸後,珊瑚已有逐年增加趨勢;龍坑珊瑚浩劫恢復如此快,世界罕見,應與風浪大,又在保護區內,人為干擾少,環境適合珊瑚生存有關。

龍坑生態浩劫發生在九十年一月十日,重三萬五千噸的阿瑪斯號貨輪在鵝鑾鼻附近的龍坑發生機械故障,漂流四天後觸礁,船身斷成兩截沉入海底,船上所載一千一百多噸燃油漂散並汙染海域,船骸、礦砂覆蓋海底,影響海域面積達五萬五千平方公尺。

樊同雲說:「龍坑的珊瑚在船骸碎片隨海浪亂刮及礦砂覆蓋後,珊瑚驟減,幾乎到零。」四年前國科會委託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調查,龍坑生態保護區的珊瑚覆蓋率仍在百分之五以下,政府把阿瑪斯號沉船汙染海域日訂為「台灣海域受難日」。

環保署曾赴挪威打國際海洋官司,向船公司索賠三億五千九百萬元,法院以缺乏珊瑚損失數據,只判賠九百萬元,比官司費一千六百萬元還少。

【2008/08/12 聯合報】

星填海造地工程導致西部海岸六成珊瑚死亡

  • 2008-08-12 【中央社】

     新加坡發展經濟填海造地,卻造成生態浩劫。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系教授鄒樂明指出,西部大士和裕廊一帶,有百分之六十的珊瑚在一九七零到一九九零年代遭填海工程破壞,死亡殆盡。

     鄒樂明是在十年一度的「國際珊瑚礁年」開幕儀式上,向媒體做出上述表示。

     新加坡大士和裕廊一帶是工業重鎮,政府多年來在當地填海造地,並曾引發馬來西亞政府抗議,指責影響生態。

     鄒樂明指出,新加坡西部大士和裕廊一帶,原本有大片珊瑚礁生態,目前珊瑚礁只剩下百分之四十。其餘百分之六十的珊瑚礁,則在填海和填海工程製造的沉澱物累積在珊瑚礁上,導致珊瑚無法呼吸和吸收陽光而死亡。此外,沉澱在海床上的沉澱物也覆蓋珊瑚產下的精子和卵子,導致珊瑚無法繁衍。

     不過,鄒樂明表示,令人驚喜的是,新加坡沿海二百五十一種珊瑚中,只有一種消失,因此新加坡國際珊瑚礁年委員會希望,能在十年內把新加坡打造成「珊瑚天堂」。

     鄒樂明坦承,要在二零一八年達到「新加坡珊瑚礁天堂」的目標有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國際珊瑚礁年委員會主席李俊輝向媒體說,新加坡陸地上的環保做得很好,空氣品質也還可以,但海洋生態方面,新加坡做得實在太少。因此他們五、六年前擬定「藍色計畫」,希望推動海洋生態保育活動,並建議政府把一些島嶼和周邊海域規劃為海洋生物保護區。

     委員會也將整理現有珊瑚數據庫更新資料,最後建立一個新加坡全國性的珊瑚礁數據庫。

研究:保育有成 座頭鯨和南露脊鯨數量回升

  • 2008-08-12 【中央社】

     根據「國際保護自然聯盟(IUCN)」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原本快要瀕臨絕種的座頭鯨和南露脊鯨,數量已經開始回升,生存威脅機率降低。

     但是,這項報告警告,一些較小型的鯨魚,包括一種鼠海豚,正面臨更大的絕種危機。

     IUCN主席李維茲指出:「座頭鯨和南露脊鯨由於受到保護免受商業捕殺,在許多分布區,數量都正在恢復中。」

     他認為:「這是一個保育成功的重大案例,同時也清楚的顯示,在保護這些海洋巨大生物時,應採取那些行動。」

     但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小型鯨魚,存活數量仍受到威脅。其中百分之十被列為瀕臨絕種或嚴重瀕臨絕種,鼠海豚即為一例。

     IUCN表示,鼠海豚生長在加州灣,被認為是下一個可能滅絕的海洋生物,目前野生鼠海豚的總數只有一百五十隻左右。

     IUCN是一個國際生態保育組織網,由超過一千個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組成。它所發出的瀕危物種色名單被廣泛的作為瀕臨絕種動植物的索引使用。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印尼廖內省林火產生霾害將再殃及鄰國

印尼蘇門答臘島因火耕及森林失火引發的霾害,開始侵襲廖內省等地區,相關官員警告,由於風向緣故,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勢將被殃及。總統尤多約諾十分關心霾害再度影響鄰國,提醒林業部長卡班要特別重視。

廖內省首府北干峇魯氣象局分析,島上林火產生的霾害,將隨風從東部吹向北部,也就是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預料未來數天廖內地區不會下雨,林火將繼續燃燒,霾害也將持續籠罩北干峇魯等縣市或擴散至外地。

稍早前,衛星照相顯示,蘇門答臘全島十個省份出現的三百五十一個火點,以鄰近新加坡的廖內省最多,計一百一十六個,該省至少有十個縣出現火點。

當局自去年推行旱季期間林地「零火點」計劃,多方制止農民或種植公司以火耕方式清理農地,但執法不嚴,今年照舊出現因火耕及林火而產生的霾害,可見計劃失敗。

尤多約諾昨天下午召見林業部長卡班和國家建設規計劃部長巴斯卡,總統府消息來源說,尤多約諾特別提醒卡班,要他特別關注蘇門答臘島林火問題,尤多約諾表示,不願意看到林火產生的霾害再度困擾鄰國;卡班則說,林業部已積極採取各項因應措施。上月初已開始啟動有關機制。

【2008/08/06 中央社】

南極企鵝 成群抵達巴西沿海

每年這個時候,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或前往聖保羅沿海地區的民眾,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的南極企鵝抵達海岸。但是,對東北地區的居民來說,卻是生平頭一遭遇到這樣的現象,而且企鵝的數量驚人。

據聖保羅「午報」報導,到目前為止,里約海岸已發現約三百隻企鵝,比過去兩年加起來的數量還多。東北部首府薩爾瓦多沿海一帶也發現兩百隻企鵝,但某些投機商人卻將牠們捉起來在海邊出售,每隻要價巴西幣五百元(約三百美元)。

根據企鵝的生活習性,每年這個時候都會離開冰天雪地的南極,沿著海流踏上百公里外的海中捕蝦捕魚。然而,專家相信,因為地球暖化的緣故,海水溫度升高,海流速度加快、變強勁,令企鵝不由自主的游動超過一萬公里。

由於水中高速運動熱量的喪失加速,很多企鵝游到岸邊時,體重已減輕一半,非常虛弱,需要外力幫助才能夠進食。

目前,這些鳥類已被巴西海洋動物研究所救起來接受照顧,約四十五天後將由空軍協助載到巴西最南端,重新放回海水裡生活。

【2008/08/06 中央社】

改善老樹棲地 不容一錯再錯

自由時報20080809〔記者孫義方、張菁雅╱台中報導〕
針對台中市老市民王清乾為老台中公園砲台山老樹爪哇合歡請命一事,市府景觀科表示,市府的工程是將舊有的設施改善成透氣、透水,讓老樹生長更好;不過,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呂金誠則贊成王老先生的建議,認為應將步道除掉,徹底改善棲地,畢竟歷史的錯誤不容再犯。

建設處景觀科長張洲滄指出,該棵合歡是公園造冊保護照顧的8棵老樹之一,以前是用水泥加鵝卵石堆積成步道及矮牆,幾乎是個隔水層,近來因石頭鬆動,所以才會翻修,經建築師設計,將原本的水泥除掉換成透氣磚,施工時的確有傷到根部情事,但絕無斷根,該棵老樹市府會全力維護,該科人員會注意它的生長狀況,同時請專家至現場了解是否需要改善。

呂金誠指出,植物的支持根有板根、氣根及膝根3種,合歡屬於板根,是熱帶雨林植物,由於熱帶雨林雨勢大土壤易流失,因此,植物長出這3種根支撐主幹,透氣磚的水量、空氣根本不夠;人們到公園的目的是什麼?是來看樹,不是用步道將樹圍繞起來,步道設計要避免傷到樹,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公園真的沒看過如此粗魯地將樹斷根築步道的工法,因此,他支持王老先生的主張除去步道、矮牆,讓樹根重見天日呼吸空氣吸收水份。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大鵬灣急開發 危及屏東溼地

  • 2008-08-05 中國時報 【林和生╱屏東報導】

     台灣最南端的樹林隨著鄰近大鵬灣的開發,原有的溼地風貌跟以往大不相同,而如今還有一塊被完整保留的天然溼地,平常人煙罕至,連居民也鮮少人知。當地居民擔心政府獎勵民間投資休閒遊憩案動工後,東港唯一淨土可能也要消失,因此全力請命保存。 

     這塊天然樹林位於東港嘉蓮里,必須撐著竹竿、搭乘膠筏才能到達此處未受汙染的淨土,隨後映入眼簾的是兩旁保存完整的海茄苳。嘉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佳進表示,除了這處天然景象外,其餘的紅樹林都因人為開發而消失殆盡。

     林佳進擔心大鵬灣進入BOT開發期程,最後一塊淨土可能因此消失,那麼,昔日漁村風情就僅能回憶了。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張隆城則表示,這塊得天獨厚的天然溼地,將來除了會持續保存及加強復育外,主要會作成教育用途,讓溼地生態在當地永續發展,居民可以不用擔心。

     溼地規畫公園 影響漁民生計

     林佳進說,幾十年前,嘉蓮里約有三百戶人家仰賴鄰近溼地維生,居民在溼地架設「港口網」,早上布網下午收網,仰賴其中魚貝生態,要賺得三餐溫飽,可說不成問題。

     直到政府開發大鵬灣,溼地紛紛被規畫成公園,加上少數不肖漁民開始將大小魚兒一網打盡,初期每天賺進斗金的漁民,現已嘗到無魚可抓的苦果。

     久而久之,僅剩少數漁民會到這塊溼地作業,連當地居民也鮮有人知,遑論外地人。林佳進說,除了海茄苳外,還有土陳香、濱江薊等溼地植物,招潮蟹屬紅管仔最多,以往供觀賞用,但現在數量已大不如前。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護國寶魚 大甲溪環山段封溪

2008年08月01日蘋果日報

 
台中縣政府公告大甲溪環山段封溪護魚三年,違法捕魚者先勸導,不聽者將依法開罰。資料照片 圖片: 1 / 1


【洪紹欽╱台中報導】大甲溪環山段是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及高山魚固魚重要棲地,但傳有釣客濫捕魚魚供應山產店,危及魚兒生機,台中縣政府昨公告大甲溪環山段全長八公里即日起封溪護魚,由環山社區巡守隊每天巡守,縣府農業處強調,違反封溪護魚規定者將依《漁業法》罰鍰三萬至十五萬元。
農業處自然保育科長李代娟說,位處德基水庫上方的大甲溪環山段蘊藏豐富魚類資源,過去因有人濫捕,即公告封溪護魚,由地方居民巡守,本月十七日期滿,決擴大封溪護魚範圍,由大甲溪龜山攔沙壩起至環山第三吊橋六五果園處止,全長八公里,為期三年。

違釣依《漁業法》罰鍰
環山社區巡守隊總幹事羅學良指出,高山魚魚肉質鮮嫩,被饕客視為山珍海味,造成濫捕,使得魚兒日益枯竭,為此,該社區組成巡守隊,自縣府二○○四年公告封溪護魚後,巡守隊每天派三人巡守,初期每月平均約發現四、五件,後來減至一、二件,釣客經勸導多半會離去。
農業處自然保育科長李代娟強調,發現濫捕時會先勸導,制止不聽者則報警,再送給該科依《漁業法》裁罰。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給首都台北一座中央公園

  • 2008-08-04 中國時報 【蕭嘉弘╱北市(導遊)】

     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正熱烈慶祝她的一百五十歲生日,與所在處的紐約市,一同分享這份光彩和榮耀。

     一個偉大的城市必有一座也同樣偉大的公園。但我們台北市目前連一座大型中央公園的影子都沒有,多年來執政的藍綠政府,何曾有此市政推動的魄力與長遠計畫的眼光呢?

     報載台中市民在周末於新的台中都會公園騎單車,一方面走出戶外,親近都會公園的綠意,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和實踐節能減碳的新生活。高雄市的二處中央公園和都會公園,也因高雄捷運的陸續通車,更加散發光熱,吸引民眾親近。

     台北可能的都會公園或首都中央公園所在地台北松山機場,卻在國內西部航線一天只剩二班在飛情形下,定位去服務一周一千人次的陸客觀光,實在說不過去;也更凸顯了北市府和中央政府長期以來,欠北台灣民眾一座大型中央公園的急迫問題!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堤防不擋水 破壞台灣白魚棲地

  • 2008-07-30 中國時報 【林淳華╱中縣報導】

 天災?人禍? ▲台灣白魚僅存在中縣新社、南投縣埔里,正在申請瀕臨絕種的動物。(林淳華攝)

     全台僅剩下一千多尾台灣白魚,在台中縣食水嵙溪最後的據點中,因接連兩次颱風,加上縣府擋土牆、消波塊對白魚棲息地的蹂躪,讓弱勢的台灣白魚愈來愈稀少,成為堤防工程測試的犧牲者。

     根據南投特有生物中心調查,台灣現存一千多尾台灣白魚,僅分布在南投埔里、中縣新社兩處。但埔里的棲地有筊白筍、福壽螺,由於人們使用農藥毒死福壽螺,連帶將台灣白魚毒死;新社食水嵙溪棲地的環境還好,尤其番社嶺橋附近有水草,是白魚最佳的棲地。

     白冷圳促進會總幹事徐炳乾說,番社嶺橋原本設立擋土牆,最近改為消波塊。當初他建議縣府,為了保存白魚棲地,不要做堤防工程,但縣府堅持把工程完工,結果還是淹水;消波塊應放在更需要救災的地方,放在此處根本是浪費資源。

     徐炳乾說,原本會淹水的河段就讓它自然淹水,不要再浪費公帑。白魚遇到大水,會游入兩旁的水草避難,水退了,又重新回到棲地。但如今水草變成消波塊,白魚根本無處可躲。

     特有生物中心副研究員李德旺說,一個月前曾到施工的食水嵙溪河段,發現台灣白魚愈來愈少。

     如果河段經常施工、發生大水,會驚擾台灣白魚的生長、繁殖,預估將剩下不到一千尾。

     李德旺說,還好番社嶺橋一百多尾白魚曾移到山區溼地避難,當做保種之用,未來還是要放回去。只有回到棲地的白魚才是真正存活,實驗室、人工復育再怎麼多,都沒有意義。

     縣府工務處打算移除消波塊之後,使用蛇籠工法,李德旺認為,蛇籠有如刀切,對魚類非常不好。

     目前在野外的台灣白魚族群,比櫻花鉤吻鮭數量還要少。林務局正在申請台灣白魚成為瀕臨絕種動物,以爭取更多的資源復育白魚。

     李德旺指出,埔里、新社白魚外觀都一樣,都有獨特的基因,不能交配弄混,以維持遺傳的多樣性。他感嘆說,各界對於台灣白魚的關愛,真的太少了。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桃園防風林也淘空 居民連晚上都睡不安穩

位於台電大潭電廠旁的觀音鄉保生村海岸,沙岸已淘空,距離陸地不到5公尺。
記者潘欣中/攝影

南縣七股潟湖 1600公頃縮至1000公頃

地球暖化效應逐漸擴大,接連兩次颱風,台灣沿海縣市都有海岸淘空、沙灘大片流失現象,國土保育出現警訊。例如台南市的黃金海岸嚴重流失,長達500公尺海灘完全消失;台南縣七股潟湖近年來面積銳減,由原來1600公頃縮至目前約1000公頃,而桃園觀音鄉保生海岸防風林地已被淘空,海水距離陸地不到5公尺,颱風接踵而來,居民說:「若最後一道護岸被沖毀,造成生命財產損失,誰來負責!」

南市黃金海岸 500公尺沙灘不見了

台南市黃金海岸沙南側親水公園旁500公尺沙灘今年完全不見蹤影,海浪直接拍打消波塊。去年暑假消防局設在親水公園沙灘的防溺宣導站,今年被迫北移300公尺,去年還有縱深10多公尺、還能搭帳設救生站的沙灘,才一年就完全不見了。

七股漁家 牡蠣養殖業首當其衝

台南縣七股潟湖面積銳減,牡蠣養殖業首當其衝,蚵農憂心的表示,「內海」(指潟湖)豐富的魚蝦、牡蠣,養活了討海人不少家庭,且更是防洪最重要的天然屏障,但隨著沙洲遭海水沖刷日益嚴重,「內海」已岌岌可危,希望政府搶救潟湖莫再遲疑。

位於台電大潭電廠旁的桃園縣觀音鄉保生海岸,因海岸不斷被淘空,防風林地幾乎被毀,現在漲潮時,海水近陸地處剩不到5公尺,只要來個颱風,海水可能倒灌,颱風將到,當地村民憂心僅剩的最後一道防風林土丘會守不住,晚上睡覺都不安穩,一旦海水倒灌,後果不堪設想。

嘉義縣沿海 東石漁港碼頭可能崩塌

嘉義縣沿海地層持續下陷,也導致東石漁港東側碼頭被海水淘空,只要遇到漲潮,海水就從東側碼頭底下冒出。漁民說,如果不解決碼頭淘空問題,碼頭護堤可能崩塌,屆時海水將一洩而下,會造成東石海埔地嚴重水患,危及當地居民安全。漁民說,因沿海地層下陷問題愈來愈嚴重,水利及漁政單位近年來不斷加高東石漁港的護堤高度,雖然暫時阻止海水倒灌,但卻治標不治本,漁民擔心堤速度及高度比不上地層下陷速度,堤防愈高,造成的災害可能愈大。

【2008/07/30 聯合晚報】@

蟄伏地底17年 數十億隻蟬傾巢而出

自由時報20070522
從若蟲(蟬的幼蟲)脫殼轉為成蟲(左)、羽化階段(中)、蛻變為翅脈較硬、紅眼、皮較堅實的成蟬(右)。(美聯社)

求偶聲讓人不得安寧

〔編譯魏國金╱美聯社芝加哥二十日電〕數十億蟄伏於美國中西部地底十七年的蟬,將於近期破土而出。這種名為「布魯德十三代」(Brood XIII)的蟬,不會咬人、螫人,但一隻公蟬發出的求偶聲可達九十分貝,相當於一台果汁機運作的聲音。屆時震耳欲聾的蟬鳴聲,將讓部分戶外活動被迫取消,不過也有人大動腦筋,想開發口感十足的蟲蟲料理。

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的昆蟲學家桑默思說︰「這堪稱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昆蟲湧現潮。」紅眼、體型如蝦的布魯德十三代蟬雖不會啃噬動植物,但發出的求偶聲超過電話聲、割草機與電動工具的聲音。專家說,幾乎所有的蟬將在這幾天破土湧現,然後快速爬到最近的垂直物上脫殼、展翅。在部分林木茂密地區,每英畝將有多達一百五十萬隻的蟬,密密麻麻聚集樹上。

布魯德十三代蟬可能出現於伊利諾、愛荷華、威斯康辛、密西根與印第安那等州。成長為成蟲的蟬只有三十天壽命,而其主要目的就是求偶。蟬富含蛋白質,是鳥類、松鼠與寵物,尤其是狗愛吃的美食。

這種週期蟬只見於北美的東半部地區。上次的大出現發生在二○○四年,當時布魯德十代蟬在蟄伏地底十七年後,蜂擁而出,美國東部十五州都可見其蹤跡。

蟲蟲大餐解決危機?

高分貝的蟬鳴已讓部分戶外活動叫停。在芝加哥有一○三年歷史的音樂饗宴「拉維尼亞音樂節」,為了避免古典音樂家必須與蟲蟲「同台競爭」而變更舉辦時間。

主持烹飪網站的哈蒙德說,他與友人都想嚐嚐蟬的滋味,他認為油炸蟬並佐以沾料或沙拉或許口感不錯,他說︰「誰知道呢?也許我們愛上這滋味,等蟲蟲大發生時,我們還必須跟著蟬跡周遊美國呢!」


十七年蟬 生命週期最長

全球已知蟬的種類大約有三千種,只有少數品種具有多年生命週期,其中又以二至八年的生命週期居多;生命週期最長的,就是藏在地底十七年之久的「十七年蟬」。

以Brood X(布魯德X)蟬為例,它以十七年為一生命週期,「X」是指羅馬數字中的10,所以布魯德X蟬指的就是十代蟬,而「Brood XIII」代表十三代蟬。

十七年蟬為何能夠精確「計算」十七年的生命週期,在既定的時間破土,目前尚無定論。科學家普遍認為,蟬演化為質數的生命週期,是為減少和其他生命週期的天敵同時出現在世界上的機會,以增加族群存活機率。

(編譯陳成良╱整理)

南太平洋 將限制深海拖網捕魚

自由時報20070507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
南太平洋地區國家達成協議,限制深海拖網捕魚,以保護南太平洋海域生態。這項歷史性協議將於九月三十日生效,全球四分之一的海床此後將免遭拖網破壞。

協議九月卅日生效

根據「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二十多個成員國四日在智利仁納卡市達成的協議,除非已經做過事前評估,並採取嚴密防範措施,不然漁民在目前已知,或是可能存在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的南太平洋水域,都不得使用拖網捕魚。

為確保協議落實,將設立觀察員及監測制度,拖網漁船只能在瀕危海洋生態系統五海里外活動,不能越界。

南太平洋則擁有全球最後一個原始深海環境,其範圍從赤道到南極洲,從澳大利亞到南美洲西岸。專家指出,拖網捕魚不僅會破壞海底珊瑚,拖網造成的塵沙浮動,還會讓其他海底生物窒息。

紐西蘭的深海拖網捕魚佔整個南太平洋公海地區的九成。紐西蘭代表說,由於必要的研究及評估所牽涉到的成本,還有觀察員的規定,使得這項協議形同禁止拖網捕魚作業。

形同禁止拖網捕魚作業

由十多個環境保育團體合組的「深海保育聯盟」對此表示歡迎。發言人馬修.吉安尼稱這是保護公海生物多樣化的一大步。該聯盟並呼籲其他國家效法南太平洋地區的做法,也是朝著落實聯合國大會去年十二月通過的一項決議案邁出第一步。該決議案敦促各國採取單方面預防性措施,確保深海拖網不會對海床造成嚴重破壞。

不限制 海魚恐在50年內滅絕

上個月,著名科學家曾經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限制拖網捕魚,五十年內海魚即將滅絕。漁業專家指出,拖網捕魚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捕魚方法。 一些生長速度非常慢的魚類,需要幾十年才能繁殖。這種魚類格外容易受到拖網捕魚的傷害。

除南太平洋海域外,科學家指出,大西洋東北部的珊瑚群也已遭到破壞,因此必須迅速控制在此地區的深海捕魚活動,特別是拖網捕魚的方式。

美「蜂」災擴大 恐釀糧食危機

自由時報20070504
美國農業部蜜蜂研究實驗室首席蜜蜂科學家培提斯在馬里蘭州貝玆維爾研究一處蜂房。(美聯社)

以後只能靠水、麵包果腹?

〔編譯張沛元╱美聯社馬里蘭州貝玆維爾三日電〕美國自去年十一月起,陸續發生大量蜜蜂消失的異象,此一情況已蔓延至全國二十七州;此外,巴西、加拿大與部分歐洲地區也傳出類似蜂群消失的噩耗。農業專家警告,除非能找出並儘快阻止神秘的蜜蜂殺手,否則美國人的盤中飧勢必面臨毀滅性衝擊,最終只能靠水與麵包果腹。

人類逾三成糧食 仰賴授粉植物

蜜蜂除了製造蜂蜜,還肩負一項更重大的任務:為全美九成以上的授粉農作物授粉,如蘋果、堅果、大豆、蘆筍、綠色青花菜、芹菜、南瓜、柑橘、桃子、櫻桃、藍莓、草莓、哈密瓜與其他瓜類。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三分之一的人類飲食來自於仰賴昆蟲授粉的植物,而八成的授粉工作都落到蜜蜂身上;即使牲畜也得靠蜜蜂,因為牲畜飼料紫花苜蓿也要靠蜜蜂授粉。

去年秋天起,美國養蜂人打開蜂房時找不到工蜂,只看到新生幼蜂與女王蜂;與過去蜂群滅絕情況不同的是,蜂房附近完全看不到蜜蜂死屍,蜂群顯然是徹底消失,從有到無,在短短一到三週內發生。美國養蜂人過去數月來已損失四分之一蜂群,為一般冬季損失的五倍,科學家稱為「蜂群衰竭失調」。

蜜蜂附加產值 超過五千億

農業部蜜蜂與授粉計畫的全國計畫負責人海克特說,若蜜蜂死亡情況持續惡化,美國人最後恐怕只能吃穀物與水,「這是食物供給所面臨的最大威脅」。

儘管另有科學家不認為日後會爆發食物危機,並稱過去也曾發生蜜蜂大規模死亡事件,但當前情況格外駭人與令人憂心。海克特說,目前的問題在於美國蜜蜂能否挺過這場風暴,而答案在今年夏末便可揭曉。

來自巴西與歐洲的專家已加入美國農業部蜜蜂實驗室的調查工作,海克特曾就蜜蜂死亡向副總統錢尼辦公室進行簡報,國會也就此議題舉行過聽證會。美國農業部長喬漢斯指出,這場蜜蜂消失危機恐將毀滅仰賴蜜蜂授粉的農作物生產;國會的一份研究則說,蜜蜂對美國食物供給的年附加價值高達一百五十億美元(約台幣五千零一十億元)。


蜂群消失 都怪小甜甜前夫?

編譯張沛元╱特譯

美國蜜蜂究竟為何大量消失?有人說是蒙主寵召,有人說是地球磁場惹的禍,甚至有人怪罪到小甜甜布蘭妮的前夫凱文的頭上;科學家們則說,他們迄今對蜜蜂殺手毫無頭緒,推測可能與某種疾病或寄生蟲有關。

美國近來大量蜜蜂消失,催生不少奇想與謠言。伊利諾大學昆蟲學家貝倫鮑姆女士除了頻接各式天馬行空的爆料電話,還有數量驚人、讓她幾乎無法做正事的爆料電郵。日前貝倫鮑姆上網時,居然在某新聞網站上看到有人謊稱引述她的話,表示害死蜜蜂的罪魁禍首正是布蘭妮的前夫凱文和他開的演唱會。貝倫鮑姆說,她喜歡這個歪理。

有一則網路謠言則指控是手機害死蜜蜂。造謠者信誓旦旦的宣稱,德國有一項小規模科學研究,主旨正是某特定無線電話與蜜蜂返巢特性之關聯。但撰寫該研究報告的科學家澄清,他們的研究與蜂群消失無關;美國農業部首席蜜蜂研究人員培提斯也駁斥該謠言,並稱他每回調查死蜂事件時,手機根本沒訊號,因為蜂房都位處偏遠。

另一則蜜蜂網路謠言則扯上愛因斯坦,宣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曾說過,倘若蜜蜂消失,人類四年後也會隨之滅絕。不過,撰寫多本關於愛因斯坦書籍的卡拉普萊絲說,她怎麼也想不起來愛因斯坦寫過類似的話,「應該是有人自己亂掰,栽贓給愛因斯坦」。

由於美國過去也曾出現蜂群滅絕,部分科學家認為,無需為目前的情況憂心。培提斯說,問題在於人人都想要個簡單答案,「但說不定並沒有簡單答案」。(取材自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