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藻類、刺冠海膽增生 生態漸變

 

 
冬季處於避風位置的澎湖青灣南海域,也出現軟珊瑚大批死亡,圖為軟珊瑚已完全白化。
圖╱鄭明修提供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在澎湖蛇頭山海域發現圖中不少萼柱珊瑚已經死亡並被泥沙覆蓋,寒害已危及澎湖珊瑚生態。
圖╱鄭明修提供
學者針對澎湖寒災所做調查中,澎湖北海及內海生態受創嚴重,珊瑚大量死亡部分,但藻類與刺冠海膽都增生,生態結構正改變當中,值得進一步監控觀察。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說,他在澎湖選定廿七個測站調查珊瑚覆蓋率與刺皮、軟體和節肢動物物種,紀錄到物種種類數目及數量以南海海域最高,北海次之,內海最低。
他表示,內海屬於封閉性水域,海水交換速度慢,回溫速度也慢,因此持續低溫時間更長,受創最嚴重;南海亦遭波及,慶幸的是望安鄉東嶼坪、東西吉、七美等海域水深四到十公處,仍有不少珊瑚礁群與魚群倖存,整體死亡情形較輕微,可能因水較深,降溫緩慢而能逃過一劫。
鄭明修並發現,澎湖內海死亡的珊瑚,大部分被異常孳生藻類覆蓋;會刮食珊瑚礁上藻類的刺冠海膽也增生,馬公市虎井及山水海域觀測到高密度的刺冠海膽,生態結構的改變值得監控觀察。
根據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調查,澎湖縣主要經濟性海藻「青海菜」也因寒害影響數量大增,產值相對增加,創下民國八十二年以來新高;藻類增生部分,五月仍可見馬公市烏崁海域有馬尾藻叢生,長度達一公尺以上,大量出現的藻類還包括藍子藻、小團扇藻、巨大鞘絲藻及匍枝馬尾藻。
學者另發現因為本地魚種受創,如青鱗魚就從外地洄游進來,蝦苗及小魚苗增加。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曾建璋在白沙鄉吉貝嶼、湖西鄉龍門海域,發現小傘藻及屬於小角藻、凋毛藻、爬管藻及瘤皮藻等澎湖以往未曾紀錄的新種藻類。
【2008/08/31 聯合報】

 

浮潛 只看到幾隻稀有魚

澎湖寒害後,經常潛水和釣魚的遊客及民眾都有同樣的感覺「魚變少了」,以前常釣到的倒吊及鸚哥,現在變成「稀有」;一向吸引遊客招牌的「浮潛」,能看到的魚群也少了,逼得浮潛業者只有猛餵魚和養魚自行「復育」。

「老闆,這裡看到的魚沒有你宣傳照片上的多耶,你該不會拿國外照片來唬弄吧?」在澎湖北海經營浮潛的業者,寒災後經常碰到遊客這樣問。

業者說,寒災後淺海珊瑚礁區不僅魚數量減少,珊瑚也死了一半,剛開始沒有蝶魚,現在慢慢有小隻蝶魚游過來,但看起來還是不如以前壯觀,面對遊客確實有些尷尬。

白沙海上育樂中心負責人楊國寶為讓浮潛生態好看一些,自行在姑婆嶼海域「復育」,「只好勤潛水餵魚,像是石斑等魚類就比較容易游過來撐場面」。

他並闢出養殖區,卻經常被釣不到魚的釣客偷釣走。由於浮潛大都內含在海上活動行程裡,所以生意還算好,最近發現有些白化珊瑚又有共生藻附著上去,顯示北海珊瑚似乎出現新生機,讓他很興奮。

澎湖縣資深潛水救難人員鄭正綱說,有學者說寒災後大自然會自己復育,不過他最近潛水,西嶼鄉、馬公市風櫃到山水及虎井、桶盤海域,魚群比寒災前少了三分之二,「以前就少的鹿角珊瑚,現在幾乎看不見;倒吊及鸚哥等魚種,很難釣到了」,這現象一直延伸到望安鄉以南至西吉嶼一帶海域才較好。

鄭正綱說,不少魚類因寒災死亡,他預估天敵減少的烏尾冬及蝦蟹類數量明年會增加。澎湖漁民最近就發現竹節蝦變多了,有漁民就說竹節蝦「以前只能捕到一公斤,現在一個晚上就有十公斤漁獲量」。

澎湖縣政府旅遊局長洪棟霖說,澎湖寒災對旅遊業的衝擊其實還好,主要因為寒災是發生在冬季旅遊淡季,而沿岸腐臭魚屍也都在三月前清理完,直接衝擊不大;不過澎湖旅遊與海洋生態關係密切,若缺乏有計畫性及長期的復育,熱門的潮間帶休閒漁業及浮潛欣賞的珊瑚礁生態都會受影響,中央應重視。


【2008/08/31 聯合報】

沒有留言: